

選聘民情民意“代言人”,更真切地傾聽群眾呼聲和意見,實實在在解決發展和民生問題。這是福州市倉山區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解民憂、促發展、暖民心的一個新舉措。
“我們反映村里自來水不能正常使用的問題后,沒想到很快就能正常用水了。”近日,倉山區蓋山鎮白湖村民情民意“代言人”、老黨員李鈞祥告訴記者。
原來,5月底,區領導在白湖村聽取群眾意見時,李鈞祥反映,由于村集體收入有限,拿不出配套安裝消防栓的費用,造成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無法推進,自來水時斷時續,村民生活很不方便。6月初,倉山區有關部門先撥付20萬元專項經費,村里向村民收取相關改造費用,使一戶一表改造得以啟動。
“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群眾意見比較分散。同時,有些群眾怕得罪村居干部,不愿說真話。所以,我們聘請當地有威望的人作為代言人,由他們來表達民情民意。”倉山區委書記吳賢德說,通過黨組織、群眾推薦,村(居)民代表大會決定等方式,倉山區已選聘102名基層民情民意“代言人”,覆蓋13個鎮街。他們都是群眾基礎好、熱心公益事業的離退休黨員干部、老年協會成員,以及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
區里要求,每名“代言人”每周走訪不少于1次,詳細記錄基層群眾的訴求和意見建議。每半個月,包片區領導組織召開“代言人”碰頭會,聽取收集的意見建議,及時轉交督辦。全區各級實踐辦建立臺賬,及時分解,明確辦理責任人和辦理時限,并將辦理結果向“代言人”反饋。
由于海峽奧體中心等眾多重點工程的建設,目前,倉山全區同步推進的征遷交地項目共有191項,數萬群眾需要安置。然而,由于土地報批時限較長等,倉山雖然加快了安置房建設進度,但現有安置房總量仍不能滿足需求。在匯總了“代言人”及群眾的意見后,倉山區協調市有關部門同意,探索統購部分商品房作為安置房的辦法,以滿足被征遷群眾對安置現房的需求。
為讓失地農民不失業,長遠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倉山在全區102個村開展了促進村集體收入增長征求意見活動,確立了“10%留用征地款購買商貿服務綜合樓、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
“我們村的商貿綜合樓回購方案就是區干部來走訪時,有村民提出轉產轉業的需求,區里隨即研究確定的。”建新鎮港頭村民情民意“代言人”吳章國說。港頭村共有600多人,涉遷群眾達到100%。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區里主導協調,最后確定港頭村用征地留用款項回購閩江新苑商貿綜合樓。“我們回購商貿綜合樓,每年將有165多萬元的收益,這樣村集體收入就有保障了。”村支書吳啟同說。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