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人民日報黨建版“前沿觀察·農村黨建調研行”專欄刊發《黨建讓空心村實起來——來自福建省羅源縣的一線見聞》通訊。近年來,福州市羅源縣著力夯實組織基礎、強化兜底服務、發展特色產業,以組織優勢破解空心村治理難題。
黨建讓空心村實起來
——來自福建省羅源縣的一線見聞
本報記者 李林蔚 施 鈺
“雷奶奶,您來啦!”臨近午飯,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西蘭鄉西蘭村長者食堂里,黨員助老志愿者雷發泉忙前忙后,招呼前來用餐的老人入座。
西蘭村常住人口137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79人。“把老人服務好,讓在外的子女安心,是我們該做的。”西蘭村黨支部書記雷章華說。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常住人口比例下降,不少空心村面臨黨組織功能減弱、公共服務缺失、產業發展乏力等難題。

白塔鄉鳳坂村風貌。林雙偉攝
近年來,羅源縣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推進空心村服務治理的若干措施》,著力夯實組織基礎、強化兜底服務、發展特色產業,探索以組織優勢破解空心村治理難題。
建強組織,把人心聚起來
“幾個書記輪流領學,結合發展實際,把‘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詞講活了!”這兩天,白塔鄉南洋村黨支部牽頭,聯合周邊塔里、白塔等4個村黨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集中學習,南洋村黨員蘭雁森說。
“空心村在村黨員少、組織生活難開展。”南洋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俊峰深有感觸。羅源縣按照“區域相近、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原則,將全縣村莊劃分為40個片區,組織大村、強村黨組織與空心村黨組織聯建共建,通過組織生活聯過、主題黨日聯辦,增強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陳俊峰見證了聯學聯建帶來的“轉變”:現在不僅人多了,可利用的資源也更多了,組織生活的內容更豐富了。“之前幾個聯建村把縣里甚至市里的黨校教師請來授課,還組織去先進村參觀,看別的村有啥好經驗,黨員們聽得進、學得會,熱情更高了。”陳俊峰說。
在一些空心村,在村黨員年紀偏大,發揮作用的積極性有限。為此,羅源縣探索黨員積分制管理模式,將黨員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等情況納入基礎積分體系,在參加志愿服務等方面設立加分項,每月上墻展示黨員積分情況。
積極參加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加1分;走訪幫扶困難群眾,加2分……走進起步鎮桂林村,村部廣場公示欄里,全村黨員的積分一目了然。
“我們村在村黨員有40多人,有了積分制,大家參與組織生活的熱情更高了。”桂林村黨總支書記鄭勤說,“現在不僅在村黨員積極參與,我們還幫助在村群眾在微信群發布線上‘訂單’,外出黨員也能夠遠程‘接單’,認領服務。”
黨組織強不強,“頭雁”是關鍵。羅源縣持續深化新時代“堡壘工程”,強化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獎優懲劣機制推動村干部隊伍建設提質增效的通知》;積極從本村大學生、在外能人、退役軍人等對象中選拔儲備村干部后備力量,建立村務工作者常態化跟蹤培養機制,逐步壓擔子幫助其鍛煉成長。
2018年,黃琴成為起步鎮上長治村村干部。“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村里的古榕樹下,不僅是村民乘涼的好地方,更是大伙兒日常交流的場所。”黃琴說,于是她牽頭打造“榕樹下·議事平臺”,既講政策,也收集群眾意見。2021年,黃琴經推薦選舉擔任上長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起步鎮上長治村黨員干部、菌菇專家在查看秀珍菇生長情況。劉其燚攝
服務下沉,送到群眾心坎上
空心村大多山高路遠、分布分散,一些民生服務需求難以得到及時、充分滿足。羅源縣推動各村黨組織走村入戶,梳理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在此基礎上,推動縣直部門整理形成5大類48項服務清單,定期開展巡回式組團服務。針對人員相對密集、需求較大的村,積極推動公共資源下沉,輻射帶動周邊空心村。
白塔鄉鳳坂村人口相對集中,基礎條件較好。“在鄉政府支持下,我們聯合農信社設置便民金融服務點,由專人駐點服務,讓老人不用出村就能取錢。”鳳坂村駐村第一書記陳藝彬說。
“以前取養老金得專門跑到城里,好不容易去了,幾次輸不對密碼,賬戶又被鎖了,別提多鬧心了!”80歲的林幸春細數變化,“現在村里就能取養老金,還有工作人員幫辦,方便多了!”
農村留守老人多,就醫、養老等需求大。2023年,鳳坂村黨總支組織黨員中心戶摸排情況,不少偏遠自然村的老人提出“就醫遠、看病貴、問診難”問題。
為此,鳳坂村聯合周邊6個村,積極對接縣衛健委,推動白塔鄉衛生院鳳坂院區在村里落地,不僅有醫生和護士常駐,每周一、三、五還有縣總醫院和中醫院專家坐診。今年上半年,鳳坂院區接診量占鄉衛生院接診總量的60%。
今年3月,74歲的陳大爺突發胸痛,鳳坂院區醫護人員診斷其有心肌梗死隱患,立刻進行處置,同時聯系上級醫院轉診,幫助老人得到了及時救治。“我們為村里老人制作了‘家庭醫生聯絡卡’,面向偏遠自然村,還與社工一起提供移動診療服務。”白塔鄉衛生院院長張時國說。
公共資源下沉,社工力量補充。羅源縣采取公益服務、項目委托、低償補貼等方式,推動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空心村的公共服務供給與保障。今年年初,鳳坂村對接引入團縣委乘風社工等社會組織,成立社會工作服務站,與村黨總支一起開展上門走訪等活動。

白塔鄉梅洋村黨員干部開展健康科普宣傳活動。辛佳熒攝
90后黨員社工辛佳熒在走訪旺巖村時,看到一名80多歲的獨居老人拿一根細細的竹棍當拐杖,走路搖搖晃晃。她便對接縣里愛心企業,認購了20副防滑拐杖,捐贈給村中有需要的老人。
“老人其實都很渴望關心和陪伴。”辛佳熒和同事積極在村里組織健步走、健身操等活動,和不少老人成了朋友。“端午、中秋等節日,他們組織包粽子、做月餅等活動,熱鬧得很!子女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兒女一樣,親近得很。”74歲的村民黃細妹笑瞇瞇地說。
謀求發展,蹚出產業振興路
有人興業、有業留人,打通人與產業雙向吸引、暢通循環,是破解空心村難題的關鍵。
“空心村情況各異,產業發展不能‘一刀切’。”羅源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羅源縣按照發展程度、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等標準,將全縣110個空心村劃分為穩定改善、文化傳承、民族團結、特色產業等不同類型,宜農則農、宜旅則旅。
步入西蘭鄉洋坪村,青山綠水間,黛瓦青磚、白墻挑檐。
很難想象,這曾是出了名的“臟亂差”村。過去,由于大規模發展石板材產業,洋坪村粉塵滿天。2016年以來,隨著石板材產業陸續退出,村民外出務工,村里漸漸人丁稀疏。
如何找到適合本村的轉型發展之路?村兩委梳理資源稟賦:全村有16座保存相對完善的明清古建筑,建筑面積占全村總面積的80%,明清時期曾走出40多位秀才、舉人……“很多古村落靠文旅火起來了,這條路或許走得通!”洋坪村黨支部書記肖友培提議。
彼時,村里不少古厝亟待修繕。“不少村民外出務工了,修繕的積極性不高。”為此,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發揮在外能人、熱心村民作用,對全村16座古厝進行保護性修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盤活村里的閑置古厝資源,引進國學堂、國風主題民宿等業態。肖友培驚喜地發現:“人氣慢慢旺起來了!”
產業發展小、散、亂,也是不少空心村面臨的難題。如今,依托黨建聯建,各村抱團發展,形成致富合力。
曾經的中房鎮下湖村,是一個沒產業、沒人氣、沒收入的空心村。2019年,下湖村開發荒山,發展水蜜桃產業,還辦起“桃花節”,為村里賺來“第一桶金”。此后,下湖村謀劃了一批文旅項目,成為附近有名的“網紅村”。
下湖村發展起來了,周邊的滿盾、疊石、王沙3個村仍在找尋出路。2021年,4個村抱團合作,整合資源清單,建立組織聯建、服務聯抓、產業聯興機制。“我們村有水蜜桃,3個兄弟村有茶葉、砂糖橘等特色產品,游客來游玩,除了欣賞美景,還能把農特產品帶回家。”下湖村黨總支書記蘭建國介紹,如今,特色產業已累計帶動4個村170名留守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空心村黨建實起來,關鍵在于圍繞‘人’字做文章。群眾身邊有組織、群眾困難有人幫、群眾收入有保障,村子才會大變樣。”羅源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