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走在南宋就有的村道上,穿過明代建起的進士木坊,前往祠堂;村里的水井是宋代打的,至今仍在使用;家門口不起眼的石獅子,是唐代的石雕。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濂江村的村民,仿佛生活在悠悠歷史長卷中。
林浦村,位于倉山南臺島東北部,整個村落為閩江支流——濂江所環抱,面向鼓山,南側橫臥九曲山,與五虎山遙遙相望,山川相繞,洲渚縱橫,又稱濂浦;因林姓族人聚居,逐漸改稱為林浦。從五代算起,村子已有千余年歷史,2007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林浦村后來分為4個自然村,濂江村內有宋帝行宮、濂江書院等眾多名勝古跡,特別在明代,留下“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的輝煌。
千年古村 煙火氣濃生機勃
7月盛夏,記者驅車來到濂江村。村口廣場上有兩棵古榕樹,雙雙上榜“福州十大古榕”,古榕遮天蔽日,將酷暑隔離在村外。廣場一側是南宋行宮“平山福地”,另一側臨閩江,這里曾是南宋名臣文天祥演練水師的點兵臺,如今成為村民聚會、孩子嬉戲的場所。
村口的平山,在唐代即建有書院,稱濂江書院。700多年前,南宋君臣避難南下,在此設立行宮?;蕡D霸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濂江書院卻保留下來,歷代有朱熹等著名學者前來講學,至今仍為林浦小學所使用,成為福州地區唯一一座保存最為完好且辦學從不間斷的古書院。上暑期班的小學生們坐在朱子畫像前,跟著老師朗誦古文,千年文脈在瑯瑯書聲中傳承。
村子曾經被江水環抱,一條合掌弄穿村而過。“合掌”即形容弄子狹窄,兩側的房子仿佛合掌就能攏到一起。合掌弄寬約三四米,長約500米,村里2000多人口,大都分布在這一帶居住。
走在合掌弄上,裁縫店、打金店、香燭店、糕點店……村民往來熙熙攘攘,充滿煙火人間的忙碌與祥和。數十座老民居分布其中,老人們閑坐,樂于提起那一段塵封的家族往事。因為教化有方,這兒民風淳樸。中午時分,記者走在合掌弄上,沿途有村民在巷子里搭桌子吃飯,邀請記者歇腳,喝水吃飯。
詩書傳世久 忠義在鄉間
南宋末年,11歲的趙昰在林浦上岸后登基,其間,文天祥、陸秀夫、陳文龍等名臣力戰抗元,名垂青史。南宋滅亡后,村民們感念南宋君臣開倉濟民的恩惠,崇敬其氣節,在元代將行宮改為泰山宮。數百年來,村民供奉南宋君臣,香火不絕,歲初“迎泰山”成為當地最熱鬧的民俗活動,有“名臣列星濂水濱,泰山廟貌說古今。長恨裁作短歌行,年年社鼓總是春”等詩篇傳世。
到了明代中葉,村子迎來最輝煌的時代。林氏家族出了以林元美為首的“七科八進士”和以林瀚為首的“三代五尚書”,一時聲震朝野。其中“三代五尚書”在數千年歷史中也僅此一家。明朝正德年間,林家奉旨建立祠堂,祠堂上方懸掛20多塊“進士”、“文魁”等牌匾,楹聯“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代五尚書”入選中華名聯錄。有趣的是,祠堂里凡是出現“魁”字,均無上頭的一撇。熱衷研究文史的村民林瑞賢介紹說,這有兩種解釋,一是因為這是祠堂,不宜出現“鬼”字;二是說明學無止境,體現先人再攀高峰的勇氣和決心。
林瑞賢說,歷史給村子留下巨大的財富,文物名勝,詩詞歌詠,那些忠義和讀書的故事仍代代相傳,成為村民教育子女的范例。
喝不夠的故鄉水 念不完的故鄉人
林瑞賢今年72歲,在村里長大。退休后,他不顧兒子的挽留,堅持帶著老伴回到村子居住?!霸谶@里,隨便兩個人,七拐八彎也都能連上親戚,有事情開個口,一群人來幫忙,”林瑞賢說,他在城里住久了,特別懷念村子的人情味濃。他覺得住在城里拘束,回家關上門,連對門鄰居是誰都不知道;而如今隨時去祠堂或者村頭榕樹下,都有一群人在聊天下棋,加入其中,日子過得樂悠悠。
像林瑞賢一樣,很多人離開村子后,都對故鄉深深牽掛。林瑞芳,林瑞賢的哥哥,去臺灣數十年,回鄉為村子里修路、通自來水。林增連,年少離家,后事業有成,回村捐資助學。林瑞賢記得,當年林增連走在合掌弄上,看到鄭美金依姆的傳統食品店還開著,驚喜不已,進去吃了粽子、白丸子和清明粿,連聲稱贊“就是這個味道”。
鄭美金依姆今年79歲,開店近40年,每天清晨5時開門,傍晚6時關門,親手制作各種食品。不管孩子如何勸她關店,安享清福,她都不愿意,“去哪兒都不如在村子里舒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