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說起福州現存的孔廟,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位于南門的福州文廟,來這里參觀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絡繹不絕。其實,古時福州有5座孔廟,目前除了文廟,還有另一座孔廟保存也較為完整。和文廟的“官辦”背景不同,這座位于倉山螺洲鎮吳厝村中心的孔廟,完全由村民自發建立并從宋朝保存至今,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吳厝村還走出一個讓國人永遠難以忘記的潛伏者——吳石,前幾年大熱電視劇《潛伏》就是根據吳石故事改編的。另外,著名的“田螺姑娘”的故事相傳也是從吳厝村起源的,現在還有“螺仙勝跡”的遺跡為證。
吳厝村地處倉山區螺洲鎮中心,北靠城門鎮,南臨烏龍江,東與洲尾村毗鄰,西與店前村相連,距市中心僅12公里。
這是一個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的清麗小村落。從吳厝村江畔的防洪堤往東,可遠眺巍峨高聳的五虎山。緊挨江邊,還有一處古跡——“螺仙勝跡”。村民們說,這就是田螺姑娘的傳說起源,依江傍水似乎讓這個美好的傳說也有了成為現實的依據。
孔廟之謎至今未揭開
從3路公交車終點站螺洲站下車,往東走不到200米就來到吳厝村。日前當記者如約來到這里時,曾擔任村干部的吳君生老人已經在孔廟前等候了。
“你們看,這些水池、石碑像什么?”帶著記者進入孔廟,面朝廟前的欞星門,吳君生就提了一個難題。
這里有多根圓形石柱、多條石梁,多塊石坊,并組成3個石門,門上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青龍盤繞、鯉魚跳龍門等精美浮雕。
“水池像硯臺,大的石碑像毛筆,小的石碑像墨。”吳君生說,這些巨型的“筆”、“墨”、“硯”從宋代保存至今,即便是“文革”破四舊風氣盛行時也被齊心協力的村民保護得很好,現在它們成了村里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再往里走,是大型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保存得比較完整。去年底,孔子72弟子的塑像也完工了,均由吳厝村村民出資建成。
孔廟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廂房、門樓、水池、欞星門等,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大殿為土木結構,穿斗式加抬梁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和福州南門文廟的官辦背景不同,吳厝村孔廟從現存的資料看,是宋朝起由村民自發建立的。為何當時的村民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這個謎底現在都沒有揭開,我們的推測是,當時村里一些讀書人,取得了一定成績,讓村民看到了讀書的好處,所以興建了孔廟。”吳君生說,就是現在村里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習俗,比如青少年要定期到孔廟行禮等,倡導勤奮好學之風。
“三劉尊王”信仰獨特
吳厝孔廟西側便是三劉尊王祠。“三劉尊王”是誰?據介紹,最早有此記載的是明弘治二年(1489年)《八閩通志》:“顯應廟在螺江之滸,神姓劉,兄弟三人……”福州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明萬歷陳潤編纂的《螺洲志》中,“三劉尊王”的記載也非常完整:“顯應三劉尊王祠在洲中文廟之右吳祠之左,本只一廟,嗣后增建四廟……廟中有碑記,文曰:螺江之滸有劉姓兄弟三人,長諱行全,次諱德全,三諱待全,其先祖淮甸人,唐劉德威之后,唐乾寧間,逆黨叛亂,三兄弟督民兵掃平之。其有功于時甚大,未獲上功而卒,閩人為之立廟血食滋土,凡有所祝,罔不應驗……”
相傳明朝某日,一批倭寇從閩江口登陸后長驅直入,由東部的洲尾村進入螺洲,一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在倭寇逼近吳厝村時,突然陰云密布,半空中飄揚一面“三劉”大旗,并涌現出無數兵馬,陣勢浩大,倭寇見狀大驚,紛紛奪路而逃。慌亂中相互踐踏,死傷過半。因此,倭寇未能侵犯到吳厝和店前村,民眾始得無恙。事后,鄉人將倭寇尸首掩埋后在上面建一石塔鎮之,并將該地取名“塔仔前”,至今地名猶存。只是如今“鎮倭塔”已不見蹤跡,頗為遺憾。
吳厝村村民對“三劉尊王”顯應的民間傳說更是家喻戶曉,代代相傳,也因此,民間有一個獨特的習俗:每年正月廿八日傍晚開始,“三劉尊王”和諸神一起被村民們用轎子抬著巡游大街小巷,一路上煙花爆竹響個不停,鼓樂齊鳴,再加上人們的歡聲笑語,熱鬧異常。
百年祠堂存吳石畫像
三劉尊王祠西側是吳厝村很重要的村民集會場所——“螺江吳公祠堂”,然而2006年這里發生火災,祠堂內大部分東西都被大火吞噬。不過在村民的集體籌建下,祠堂很快修復一新,如今這里是節假日村民最喜歡來的地方之一。
祠堂里懸掛著不少從村子里走出去的名人畫像,村民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之情。在這些畫像中,記者看到了吳石將軍。曾經,他的代號是“密使一號”。隨著早年電視劇《潛伏》的熱播,作為余則成人物原型的吳石浮出水面,其英雄功業和坎坷人生漸為人知。
1898年,吳石出生在吳厝村,幼年曾就讀于福州開智小學。辛亥革命爆發,吳石毅然投筆從戎,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共合作后,吳石開始接觸中國共產黨,認識了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最終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解放戰爭時期,身居國民黨軍事首腦機關高位的吳石,在遼沈、平津、淮海和渡江戰役,以及解放戰爭中,都提供了大量絕密情報,為這些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其子吳韶成回憶,在軍旅生涯中,吳石時常拿著一本《孟子》,用福州話教孩子們高聲朗誦,以此聊解鄉愁。1948年,他最后一次返回家鄉。當時,我軍逼近南京,國民黨政權撤退時,一批軍事機密檔案原本要直接撤往臺北,時任國防部史政局局長的吳石建議暫移至福州。福州和平解放后,這批珍貴的檔案由其隨從參謀完好無損地交給了福州市軍管會。
1949年,國民黨遷臺。吳石赴臺出任“國防部參謀次長”,繼續潛伏,是我黨打入國民黨內部最高級別的情報人員。投身孤島的吳石在危機四伏中,仍提供了包括《臺灣戰區戰略防御圖》等極其重要的軍事情報。
無奈,吳石赴臺未逾半載,中共臺灣省工委就被破獲,叛徒的出賣導致吳石暴露。不久,吳石即在臺北遭槍決,終年57歲。1975年底,病中的周恩來總理提及不能忘記在臺灣的朋友,特別點出已經犧牲的吳石將軍。同年,為表彰吳石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的特殊貢獻,國務院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1994年,吳石和夫人的遺骨被合葬于北京。如今,一生漂泊客死他鄉的英雄有望落葉歸根。吳石的4個子女曾表達了在家鄉祭奠父親的心愿,希望將吳石的骨灰遷回福州。據介紹,我市相關部門也正在為實現英雄后人的這一愿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