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倉山區煙臺山南麓的立新路,是一條僻靜的林蔭坡道,其北起麥園路、塔亭路交叉路口,南止于公園路、公園西路交叉路口。300多米長的林蔭坡道兩側,有多處獨具特色的老洋房,掩映在參天聳立的香樟樹之間。漫步其中,恍如與這個城市隔絕,老洋房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散發出厚重的歷史滄桑感,讓人恍如隔世。
參天老樹掩映間 隨處可見花園老洋房
日前,一個晴朗的上午,記者實地探訪了立新路。從麥園路13號的魯貽圖書館往南拐入一個坡道,便是立新路。平坦的瀝青路面,兩側參天香樟亭亭如蓋,都有近百歲,明媚的陽光透過枝葉投射到瀝青路面上,空氣中絲絲縷縷香樟的清新味,讓人神清氣爽。
短短的立新路上遍布了不少老洋房,分布著多處西式老洋房。從立新路麥園路口處的魯貽圖書館,到立新路5號、立新路68號、立新路29號,到立新路公園西路路口的白鴿樓等,每一座老洋房,都獨具特色。
位于立新路5號的閩海關副稅務師官邸,坐落于立新路北側,麥頂小學背后的一處高坡上,掩映于繁茂的樹叢之間,若非熟知這一帶老洋房的分布情況,很難發現路旁高坡另有一番景致。立新路29號是一幢二層磚木結構的西式別墅,入口有門廊,二層帶西式陽臺。院內老樹參天,滿地的落葉在陽光中泛金光。
立新路一帶的建筑,多是建于1920年左右的近代花園洋房,外墻均有典型特色。歷經百年風雨滄桑,如今這些老洋房盡管已略顯蒼老陳舊,但其結構依然保存完好。
列入精品街巷被改造 雜亂老路變整潔干凈
去年9月份,立新路被列入倉山區著力打造的6條精品小街巷,集中進行了景觀提升。先后完成了道路“白改黑”,沿路的老洋房圍墻也被改造,原先破舊的圍墻鋪上了白色和青色墻磚,并加蓋琉璃瓦屋檐。另外,沿街的一些步行道鋪設了青磚,與路邊墻面形成統一風格。沒了破落的圍墻,卻多了幾分“江南園林風”。
在改造中,沿街老建筑的防盜網被拆除,施工人員采用清洗、清理、粉刷、遮擋等方法對這里進行綜合整治。立新路上沿街的店招牌也進行了規整統一,做到同一建筑店牌店招位置適當,尺度統一,同一底板,不同形象。
盡管改造的風格,曾引來部分人士“吐槽”,但改造之后,沒有了破舊的圍墻、也沒有了雜亂的電線,路面更平坦了,道路兩側更整潔干凈了。
有許多參天大樹蔭庇 沿街店家不裝遮陽棚
立新路上除了偶有附近居民經過,經常有人來寫生或是拍照留影。這里平時少有車輛經過。鬧市街區的主干道都“讓”給了車,只有這樣的僻靜街巷“讓”給了人。徜徉其中,高聳的香樟,兩側老洋房,平坦蜿蜒的柏油路,處處皆景色。
得益于道路兩側參天老香樟,立新路上的店家都不用安裝遮陽棚。在立新路公園路口開店的陳大叔說,有了這些樟樹,沿街店鋪都不用制作遮陽棚,夏日的午后時分,整條路上都是綠蔭,路上安靜得只有知了的聲響。
位于白鴿樓對面的立新路口處有一間小屋,屋里坐在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是市二醫院的退休醫師,已滿頭白發,在此坐診為居民診療看病。在隔壁食雜店的陳大叔說,老先生在這里坐診已有多年,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老先生看病“刨根究底”問得很細,對誰都是一臉的和藹可親。老先生多年如一日,日子就在這么慢悠悠中安然度過,恍如窗外樟樹背后的老洋房,時間在這里有了沉淀。
□小貼士
立新路怎么走
市民乘坐公交車至倉山影院公交站,往麥頂小學方向步行至麥園路立新路口,或乘坐公交車至附中公交車站,沿麥園路往麥頂小學方向步行至立新路口。
來源: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