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岳書記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爭當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排頭兵——關于推進國家級新區建設的思考》署名文章,進一步吹響了福州新區建設號角,進一步明確了新區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明確了福州新區建設的新目標新理念。倉山作為福州新區的核心區,將大力弘揚在首屆青運會工作中錘煉的“敢于擔當、敢于攻堅、敢于爭先”的倉山工作精神,快速從“青運戰場”轉戰“新區戰場”,舉全區之力加快福州新區開放開發,爭當新區建設“排頭兵”。
突出“快”彰顯新區開發新速度
我們把今年作為“新區建設年”,繼續按照市委“拉開框架、項目落地”的要求,全力加快新區開發建設。
一是加快新區規劃對接。堅持規劃引領、多規合一,主動對接落實福州新區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以及新區控制性詳規等專項規劃,做好三江口片區“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確保在用地布局、規模、交通等方面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加強與福州新區其他片區的聯動發展,實現新區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
二是加快新區項目帶動。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解決好“投什么、怎么投、誰來投”的問題,謀劃推動梁厝片區、清富片區、樟嵐總部片區、南湖片區和鼓山大橋以西片區等五大重點片區滾動開發,全力做好土地報批、征遷交地、融資等各項工作,全面加快南江濱路堤、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道慶洲大橋、馬尾大橋等一大批具有支撐性、引領性、標志性的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激情倉山新引擎,帶動倉山經濟健康發展,確保今年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
三是加快新區產業升級。按照市委關于新區要依據“產業鏈全景圖”,有針對性“造鏈”“補鏈”“強鏈”的要求,立足三江口片區定位和產業優勢,充分發揮自貿區與福州新區“兩區疊加”的獨特優勢,把自貿區政策效應和福州新區產業承接空間結合起來,強化定向招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加速推進樟嵐總部基地和東擴企業3#地的建設,通過引進和培育總部企業,增加總部企業數量,加快把三江口片區建設成為總部企業集聚區,力爭在轉型升級上先行一步。
突出“新”彰顯新區開發新優勢
圍繞福州新區打造改革創新“試驗田”的目標,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切實形成具有倉山特色的新區開發建設機制。
一是創新開發新機制。繼續在全區抽調最精干力量成立福州新區三江口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與市里籌劃成立的福州新區管委會聯動,統籌做好新區開發建設各項工作。同時,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級新區開發建設的有益經驗,探索組建福州新區三江口開發公司,作為該片區開發建設統一的融資主體,負責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和土地一級開發。深入探索PPP等新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項目投資運營。
二是用足用好新政策。對接落實福州新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充分用好國家和省里支持福州新區發展的13條優惠政策,著力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在規劃、產業、項目、土地、審批等方面給予三江口片區更大支持。加強與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溝通聯系,對新區內重大項目,給予直接投資、資金補助、國債資金、貸款貼息等,并爭取在稅收方面給予相應優惠。
三是探索改革新模式。充分發揮自貿區溢出效應,力爭把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疊加覆蓋到福州新區三江口片區,支持三江口片區形成聚集產業特別是對臺產業與科技合作的政策洼地。同時,充分發揮自貿區25項改革試點措施作用,全力加快金融服務、企業服務、人才服務等各項機制創新,探索在新區內組建設立兩岸連接相通的股權交易中心,開展兩岸股權交易和資本市場對接合作試點。
突出“好”彰顯新區開發新成果
新區不僅要有經濟新亮點、產業新形態,而且要有生態新形象、城市新風貌。我們將切實按照宜居宜業目標謀劃新區建設,努力建設魅力新區、綠色新區、幸福新區。
一是保護好生態。堅持把生態、低碳、綠色、循環、節約等理念貫穿新區建設全過程,加快推進三江口片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科學布局建設新區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廢氣、噪聲等公共環保處理和檢測設施,并采取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模式,提高環境污染物、排放物檢測處理能力。同時,加快南湖公園、清涼山公園、南江濱生態公園等項目建設,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綠色福利”。
二是傳承好文化。堅持把三江口片區文物保護納入新區規劃中,圍繞南臺島全域旅游目標,做好片區內林浦歷史文化名村和螺洲歷史古鎮保護開發,委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加快編制《倉山區林浦旅游發展策劃》《倉山區螺洲鎮旅游發展策劃》,推動歷史風貌區的旅游開發。同時,積極收儲和利用涉遷村邊角地,建設村民活動中心和村級組織辦公服務場所,努力在城市建設發展中,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是保障好民生。進一步完善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全面推進嚴復醫院等民生項目建設,使新區建設更多惠及群眾。全力謀劃被征地村持續發展問題,推廣奧體片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引進品牌開發商配建商貿樓,合理引導被征地村對接購買商業綜合樓、店面等商業資產,鼓勵被征地農民從事商貿工作,推動他們生產生活出路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