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倉山區,有這樣一支隊伍——她們“以柔克剛”,主動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參與“抓征遷·促落實”百日攻堅工作,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做到以情征遷、和諧征遷,確保了各個項目的高效推進。她們就是煙臺山片區征遷指揮部里的“八朵金花”:王勇、張秀欽、林秋美、徐娟、董萍、卓愛珍、林醒、陳雪云。
貼心服務 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是真情
“感謝你,感謝你!”帶著一口濃重福州口音的鄭老伯,雙手緊緊握住了共和路舊改項目征收一組組長王勇的手,眼中還泛著點點淚光。
年近八旬的鄭老伯因已故老伴在戶口本上誤填了工作單位信息,出具不了未享受福利分房的證明,致使相應的手續無法及時辦理。由于現房房源有限,若不能及早簽約他將無法選到心儀已久的房子,這讓鄭老伯慌了神。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王勇馬上就辦,逐一落實、分析,制定解決方案,幫助協調跑腿……最終,讓鄭老伯趕在項目簽約首日順利領走了心儀的房子。
王勇(左二)積極走訪拆遷戶,了解情況,解決問題
“為民辦實事,感恩送溫暖”不久后,煙臺山片區征遷指揮部收到了第一面錦旗,而送出這面錦旗的正是鄭老伯,他和孫子表示錦旗上短短的十個字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在征遷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真心和真情。
王勇(右三)為拆遷戶提供政策解讀服務
在王勇看來,“舊屋區改造雖說是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但征遷工作關系到涉遷戶的切身利益,每家每戶的戶情不一樣,訴求也不同,所以要帶著感情做工作,解決好涉遷戶的合理訴求。”王勇把涉遷群眾當作親人,只要被征收戶有需求,就耐心細致地做好政策解讀等服務工作。正因為有像王勇這樣的“貼心棉襖”,才能促進共和路、朝陽路及補征地周邊舊屋區改造項目的和諧征遷。截止目前,王勇所在的征收一組已完成166戶82.6%的搬遷封房,小組收到了錦旗3面,每一面鮮紅錦旗的背后,都是片片真情。
換位思考 真心維護群眾利益
在社區里,孤寡老人稱她們為好女兒,失獨孤兒叫她們好媽媽,下崗工人贊她們是好干部,拆遷戶稱她們為知心人。她們就是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業績的社區干部張秀欽和林秋美。
工作中這對“姐妹花”常說,“只要有感情,講政策,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就沒有過不了的坎。”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豐厚的群眾基礎積累和詳實的摸底調查資料是她們助推征收的催化劑。對于群眾來說,拆遷要承受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壓力,不能一味要求群眾舍小家為大家,而是要懂得換位思考。她們說,既要用通俗的語言向身邊的群眾解讀政策,又要真心地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
張秀欽(右一)為拆遷戶講解政策
征收初期,不少涉遷戶對安置補償價格持有異議,對拆遷工作有抵觸情緒,大多持等待觀望的態度。在工作人員入戶時,有的叫門不開,有的故意躲避,有的態度冷淡……面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張秀欽沒有退縮,而是把拆遷戶當作親人,以心暖心,將心比心。一句“姑”、一聲“姨”,瞬間就拉近了同涉遷居民之間的距離。一次次的上門,一次次的勸說,一次次的誠意,張秀欽主任憑著多年建立起來的居民信任度,讓多少半推半就的涉遷戶們最終走進了征收小組,耐心地聽完了政策,愉快地完成了測算,最終圓滿完成了簽約。
林秋美(右一)為拆遷戶解答疑惑
“只要一心向群眾,將心比心,老百姓都會理解我們的拆遷工作?!惫埠吐?6號1座201的陳蕓老人,81歲高齡,家中還有一個雙手殘疾的兒子,家庭經濟十分困難,老人對拆遷補償安置顧慮重重。林秋美反復入戶,不厭其煩地為老人測算不同的對接方案,幫助老人調解家庭內部糾紛,積極為老人四處尋找過渡周轉房屋,設身處地地為老人測算了4、5套安置方案,最終用真情感動了老人。
征遷先征心 “娟”涓細流暖民心
從煙臺山二期到市二塔亭項目,再到如今的共和朝陽舊改項目,征收四組組長徐娟走家入戶,熱情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最終小區居民協議簽約率高達90%。
徐娟所負責的征收區域較為復雜,既有居民又有村民,且涉及部隊軍產和省電臺資產的處置協調。但她始終相信一條: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被征收戶的親人生病住院,她安排人探望;家庭有矛盾糾紛,她主動上前協調;嗓子啞了,喝口水繼續干;補償有爭議的,就一起往政策咨詢組跑;特殊家庭的,就破例增加周轉房源;直接現房對接安置的,就特事特辦……
徐娟(左一)正在拆遷戶家中了解情況
高強度的工作狀態,超負荷的連續徒步入戶,連錚錚男兒也會覺得心力交瘁,更何況是患剛動完大手術,尚在恢復期的她呢?但她卻從不言語,從不放棄。工農街23號弄-14的一戶老倆口,涉遷的300平米產權的房子已分割給了四個兒子,只因家里矛盾嚴重,如今四個兒子竟然誰也不想安置老人,久拖不決。10月22日這天已經是徐娟第15次踏進這家門了,她相信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微笑是縮短人與人距離的橋梁。她與四個兒子輪流接談,直至凌晨,最終四個兒子終于同意割讓面積給父母安置并各自簽訂了補償安置協議。協議簽訂的那一刻,看到拆遷戶一家人重歸和諧,兒子同意贍養老人,老人今后生活得到保障,徐娟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熱情耐心 做征遷群眾的“貼心人”
家住朝陽路87號的唐先生來咨詢征遷政策,董萍總是熱情地端上水,和他聊天,認真聽他的顧慮,不厭其煩地做解釋工作,還幫忙分析拆遷的好處,逐漸打消他的各種顧慮。更讓唐先生感動的是,董萍還幫忙聯系租房、找搬家公司。9月17日晚上,她因持續低燒住院了,還記得打來電話問選房抽號情況。唐先生說這次拆遷,他的心經歷了從擔心、暖心、不忍心到安心的過程。
董萍(左一)正在給涉遷老人宣講政策
家住朝陽路95號的曾大姐,長期照顧身患癌癥的父親,此次征收選擇就近安置期房。在房子簽約過程中,董萍和組員們對她不厭其煩,考慮到她家庭的實際情況,及時伸出援手,主動協調過渡房,還幫她解決其他生活困難,這份情誼她將永遠銘記于心。
黃金搭檔 選擇了征遷就是選擇奉獻
和風細雨的資深干部卓愛珍,剛柔并濟的普通干部林醒,游刃有余的返聘干部陳雪云,由三個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段的女人組成的征收二組,經過煙臺山二期,市二塔亭項目,再到如今共和朝陽路舊改項目的磨合歷練,她們更加默契,更加懂得配合的重要性。距簽約期結束尚有5天的時間,她們的搬遷封房率就已率先達到95%,協議簽約率達到88%。
從左至右:卓愛珍、林醒、陳雪云
涉遷戶曾毓德失聯,丈夫亡故,小女兒出國多年杳無音訊,留下一位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的大女兒。了解此情況后,她們分別對接司法、民政和精神病院等部門,尋找破解方法。在她們的協調下,調劑一層的現房由街道社區代簽作為安置房源,由街道同步開始安置房的簡單裝修,并送大女兒入住精神病院,以便出院后回住。涉遷戶8旬老人黃國壁,體弱多病,丈夫已故,協議已簽,但搬家存在很大困難。為此,征收二組商量后,果斷與街道工作人員一同義務幫忙搬家。
“醒爺,你來一下!”“雪云姐,封房了!”“愛珍姐,你接談一下?!笔煜さ脑捳Z總會在征收二組響起?!皩P模献?,協調”是她們的宗旨;“能爭,會爭,肯爭”是她們的特點,但爭的都是居民利益的最大化。把生人當熟人待,把外人當親人待,是她們工作的方向。奉獻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一個個艱苦寂寞的堅守,一次次在困難面前毫不猶豫的跨越。因為選擇了征遷就是選擇了服務,選擇了征遷就是選擇了付出,選擇了征遷就是選擇了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