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原來茉莉花茶喝起來這么爽口,這是直接用花摻著茶葉泡出來的嗎?用什么樣的花和茶制作的呢?”11月26日上午,50名福州日報小記者走進福建春倫集團探訪關于茉莉花茶的“身世”和制作的奧秘(如圖)。在氤氳著茉莉香氣的春倫茉莉花茶文化創意產業園內,小記者林孟圓喝到了“傳說中”的茉莉花茶,驚喜之余,她和其他小記者帶著滿肚
子的疑問,迫不及待地要跟隨講解員老師
的步伐一探究竟……
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
“茉莉花茶發源地為福建福州,已有1000多年歷史。福州具有得天獨厚的露天栽培茉莉花的自然條件,因此相較于我國其他產地的茉莉花,福州茉莉花有其獨特的淡雅香氣。”走進園內的“千年茶韻展廳”,講解員老師利用展示的地圖、圖片等將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向小記者們娓娓道來。
“快看!這是歷史上那位七下西洋的鄭和嗎?”一名小記者指著墻上的一張圖問道。“對,這就是鄭和。”講解員老師告訴小記者們,茉莉花茶出現于宋代,而到了明朝時,正是這位鄭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茉莉花茶帶到了世界各地,這也代表著茉莉花茶在今后的時期里開始商品化。隨后,小記者又通過走訪各個展廳,了解到“茶”字的演變和字內包含的寓意、茉莉花茶的發展史以及營養功效等。他們終于明白了茉莉花茶不僅僅是簡單將花和茶放在一起沖泡的結果,而是通過復雜的工藝制作而成,凝結著茶農、采摘者和制茶者的智慧心血。
參觀完室內的展廳后,小記者們來到茉莉花資源圃,了解了金茉莉、紫茉莉、絨茉莉和千重茉莉等20多種茉莉花品種。此時茉莉花期已過,但綠色的花圃中依稀還能看到個別盛開的花朵。突然,天空下起了一陣大雨。“雨這么大,茉莉花會被淋壞嗎?”“不會的,茉莉花很堅韌,一般的雨打不倒它們。”看著花朵在大雨中依然堅強地綻放著,小記者們驚嘆不已。
現場觀摩傳統制茶技藝
“鐺、鐺、鐺……”在傳統工藝展示與體驗區內,一名小記者敲響了3聲銅鑼,現場制茶演示正式開始。為何要敲3下呢?“古時候,在正式制茶以前,會有這樣的一道儀式,象征著天時地利人和,因為這制作過程需要溫度、速度和厚度的完美結合。”看著小記者們充滿疑惑地瞪大雙眼,傳統工藝傳承大師張子建微笑解釋道。“茉莉花茶屬再加工茶類,制作周期可以說是眾多制茶工藝中較為費時的一種,原材料主要為茶坯和茉莉花。而我們的茉莉花可以與1000種茶結合,但目前一般采用最多的茶坯為原料綠茶。”
通過張大師的現場演示,小記者們知道了從綠茶(毛茶)變成茉莉花茶,要經過初制、精制和窨制3個主要的過程。春天,需要提前準備充分干燥的茶坯,而到了夏天,則需要摘取茉莉鮮花來進行窨制,中間有100多道工序,歷時百余天,整個茉莉花茶制作過程可用“平、抖、蹚、拜、烘、窨、提”這7大技藝來概括。
看著大師演示步驟,小記者們贊嘆連連。“原來,剛喝的茶是這么‘折騰’出來的。那以后每一口我都要多含一會兒,慢慢品嘗后再咽下去!”一名小記者的話讓在場人員都忍俊不禁……
特色文化現學現賣
一路聽、一路看、一路記,小記者學得異常認真,不放過每一個小細節。每每講到關鍵處,講解員還特意停下來,給小記者留下時間做筆記。小記者們也及時融會貫通,將聽到的知識與生活常識聯系起來,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舅舅說隔夜茶,茶多酚會變多,是真的嗎?”“一窨后的茉莉花,還會再用來進行二窨嗎?”……小記者一路追問,不得到答案,決不罷休,讓講解員都有點招架不住。
一路積累的知識,終于,在最后的知識問答環節里有了一顯身手的機會。
“我國第一個提到有關茶的作品是哪一部?”“茉莉花茶最早發源于哪里?”……“這太簡單了!”雖然是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但小記者們的記憶力卻是“棒棒噠”,一舉“斬獲”了不少獎品。
“小記者們,茉莉花茶是福州的傳統文化之一,要真正地了解它,才能將它的‘精神’、它的‘芬芳’傳播到世界各地。”張大師的話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小記者們表示,自己要更加深入了解歷史,了解茶文化,做好文化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