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福州汽車數量增長了好幾倍,空氣質量依然非常好,這很了不起。”福建師范大學生態學專業的教授張鼎華,在執教的25年里,致力于研究環境生態、土壤生態和城市園林建設,他認為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促進了“福州藍”的形成,因為綠色植物是空氣的“凈化器”,對空氣起到阻滯、吸附等作用。
張鼎華每年都會帶學生調查福州市園林綠化的現狀,提出優化方案。“在學術科研方面,我們會加大對城市生態的研究,為政府部門的環境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張鼎華說,隨著市民對空氣質量要求的提高,城市環境整治時期已經到來,“在市委市政府狠抓之下,綠化建設成效明顯,市綠化率達到30%。福州市人行道、路邊花壇以及立交橋的垂直綠化都做得很好,橋上廣泛種植的三角梅成了福州亮麗的景色。所以,福州空氣越來越好是必然的。”
作為省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鼎華還參與了黑臭水體舉報監督、綠化建設、垃圾分類等公益活動。“省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共有流動性志愿者4000多人,從去年10月起,一共舉報了福州內河污染問題200多起,是‘福州藍’堅定的守護者。”
在未來的空氣質量方面,張鼎華認為,福州可以通過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大垂直綠化建設等方式讓其得到進一步提升。他還呼吁,空氣質量和每個市民息息相關,大家少開車、多坐地鐵和公交車,都能為“福州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