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鳳山公園步道新種不少大樹,將為市民帶來更多綠蔭福利。
一座綠化底子并不差的城市,如何再綠化?福州正在做這道題。
從去年11月開始,福州開展“全民動員、綠化福州”活動,力爭在最短時間內(nèi),顯著提升綠化水平。半年時間過去了,可以看到,福州解答“綠題”的思路越來越明晰,那就是從以前滿足于讓市民賞綠,到如今想方設(shè)法讓市民享綠。
細心的市民可以看到,道路在濃蔭化。舊道路和主干道大力補種大樹,讓道路綠蔭成片不斷檔。新建道路,往常大多僅在一側(cè)種植小樹,遮陰效果有限;現(xiàn)在則是兩側(cè)均種樹,兩排樹木交接,遮陰效果大為提高。為了讓過馬路的行人和候車者納涼,渠化島、公交站臺也在種大樹。年初以來,市園林局在全市范圍內(nèi)已種植超過2萬棵大樹,林蔭道建設(shè)、渠化島造蔭等工程都將在盛夏來臨前完成主體部分,為下半年削弱城區(qū)熱島效應(yīng)打下基礎(chǔ)。
公園、綠地進一步“身邊化”。裸露的泥地提升為綠地;原有綠地提升為街邊公園;社區(qū)附近出現(xiàn)一批新建公園……身邊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福州的目標是力爭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為了讓百姓更好地享綠,市園林局和福州晚報聯(lián)合向市民征集建議,開展補綠行動,已征集到200多條建議,市園林局將逐一落實,已有20多條道路列入改造計劃。隨時隨地享綠不再是奢望。
不僅是“身邊化”,而且要“零距離”。綠地花叢中增添了通幽小徑,內(nèi)河邊棧道綠意掩映,12處新建步道讓人暢享健康生活……綠,不再只可遠觀。人在綠中,可親可感。
細心的市民還會發(fā)現(xiàn),綠化更注重個性化、獨特性。福州新設(shè)計、建設(shè)一大批主題式、特色化的公園綠地景致。比如凸顯閩都文化的一批榕樹與茉莉花主題公園,以及清涼山的杜鵑花海等。很多道路因地制宜,選種各類花樹。工業(yè)路的羊蹄甲、浦上大道的大腹木棉、山北路的藍花楹等等,都已成為城市標志性景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公園還打造成海綿公園、雨洪公園,美觀與實用并重。
市園林局局長楊曉在與記者交流時,很有感觸地說,從賞綠到享綠,這是福州城市綠化理念上的跨越。
賞綠與享綠,有什么不同?
賞綠,綠是作為被欣賞的美景,固然賞心悅目,但綠景往往被圍起來,只能觀看,與人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感。
享綠則是賞綠的升級版。綠與人的生活融為一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活中的平常景。它服務(wù)于人,為人所用,為人所享。
城市要打造出享綠環(huán)境,必須以人為本,讓城市更宜居、環(huán)境更怡情。綠化工作是環(huán)保大系統(tǒng)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享綠,作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生態(tài)文明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
綠化,用什么化,怎樣化,是篇大文章,沒有大手筆是做不好的。以綠化妝,遠不如以綠化境。綠化福州,說到底,重點在于增強群眾對環(huán)境改善的獲得感,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共筑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