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曉君幫忙整理村里的文字資料。
提起到村里工作近2年的大學生村官侯曉君,倉山區城門鎮白云村的干部群眾都很認可。
畢業于閩南師范大學經濟學專業的侯曉君,今年24歲,是倉山區建新鎮人。“她人謙虛,頭腦靈活,有辦法。”村黨總支書記鄭燕清這樣評價她。
分管計生的村委林麗英說,一次,她通知侯曉君,準備次日入戶到一計生戶家里做工作。
“這戶的資料能不能先給我看看?”侯曉君笑著對林麗英說。
見沒有詳細的資料,侯曉君便向林麗英和其他村干部及村民了解該戶的基本情況。原來,女戶主鄭某因受傳統觀念影響,在已生2個女兒的基礎上,想再生個兒子,把“香火”傳下去。雖然林麗英想了不少辦法,但鄭某與家人就是“軟硬不吃”。
“我們先不急著去她家,明天先去她伯伯家。”經過多方了解,侯曉君得知她伯伯有文化、威望高,決定先做通他的工作。
還別說,這招真靈。老人工作做通后,侯曉君與村干部趁熱打鐵來到鄭某家中做宣傳,鄭某一家最后打消了生三胎的念頭。
曉君辦法多,城門投資區黨工委書記葉大建也有發言權。
在村里,華廈(東利信)、環站新城2個項目涉及全村上百戶村民,征地拆遷難度大。一位村民對涉及征地的魚塘賠償標準不滿意,對塘內魚苗的賠償要求過高,幾經交涉都沒效果。
鄭燕清告訴記者,這2個項目征遷時間久、涉及戶數多,情況十分復雜,曉君到村里后,根據包片的村干部每人掌握的征遷戶情況和簡易文字記載,通過多方走訪了解,整理成十分完整細致的“一戶一表”資料,涉及土地征遷、款項發放、家庭社會關系等情況等。這些扎實的數據材料,為征遷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葉大建說,征遷工作人員正是看了這份資料,找到了戶主在某單位工作的兒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周后,戶主答應在征遷協議上簽字。
“可惜還有兩三個月,她2年服務期滿就要走了,我們真舍不得啊!”鄭燕清婉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