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劍武(左一)在工地檢查施工情況。 記者葉義斌 攝
2014年,三江口梁厝村地塊只有雜亂的民房、成片的鴨場;2017年,一朵巨大的“茉莉花”——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在這里悄然“綻放”;2018年4月底,這座地標式建筑將開放迎客……作為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從無到有的見證者、參與者,福州新區集團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劍武帶著一支“新兵”隊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潘劍武,是最早一批來到新區的“拓荒者”。他有多年房建工作經驗,但負責公建項目是第一次。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在外形設計上融入了許多曲、扭、撓、轉等復雜結構,建設難度系數很高。場館建設中用到的瓷片、藝術陶磚等材料都需要特制。但廠家在研發過程中,成品率一直無法保證,這就意味著成本無法控制。
潘劍武帶頭組建了材料小組,帶隊外出取經,拜訪業內知名廠家。經過10個月努力,他們召集了來自景德鎮、德化、上海等地的廠家,成品率問題終于有了眉目。
“材料生產問題解決了,但如何上墻是個難題。”潘劍武舉例,僅歌劇院一個場館的“表皮”就要覆蓋多達150萬片的獨立陶瓷“花瓣”。為了讓“花瓣”牢牢固定在弧度不一的“表皮”上,潘劍武和團隊反復論證實驗。最終,他們決定先由13種形狀不同的陶片,組合成六邊形,再作為基本圖案樣式上墻拼裝。“只有這種組合黏結力最強,安全系數也最高。”潘劍武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工藝突破共經歷了近半年、數百次論證。
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起集結國際前沿設計、尖端施工技術和環保建筑理念的“超級工程”,潘劍武不僅帶領團隊隨時“迎戰”一個個工程難點,保證項目提速增效,還在建設過程中培育出不少“得意門生”。
林建就是潘劍武帶出的“得意門生”之一。經過3年多的成長,他已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藝術博物館和影視中心兩個場館的負責人。林建清楚地記得,當時他所負責的藝術博物館因樁基檢測,需要回填臨時道路,科研檢測單位已編制好方案,參建各方都已簽字確認,他認為程序合法,準備給予簽證。沒想到,卻被潘劍武第一時間攔了下來。“臨時道路過厚、過寬,為什么會多出20多萬元的費用?”潘劍武帶著林建分析原因、重新復核,手把手教授,最終順利完成檢測。
潘劍武堅持原則、一絲不茍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團隊。林建告訴記者,按原先設計,沿梁厝河兩岸要建親水平臺,設計水位按5.6米考慮。后來,潘劍武分析提出,歌劇院等場館的地下室設備較多,舞臺下開挖有深基坑,且平時潮水位較高,所以防洪斷面必須抬高。
在新區建設的熱土上,“拓荒者”兼“首席教官”潘劍武正帶領團隊為打造精品工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