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玉純/文/攝/圖
倉山區地處福州城區南部,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富有革命傳統。目前,轄區內保存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舊址、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中共閩江工委白云寺會議舊址、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解放大橋戰斗舊址、吳石故居等紅色史跡地。
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舊址。
佛寺巷: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舊址
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舊址,位于倉山區倉前街道佛寺巷13號。1932年初,市委書記陶鑄、秘書曾志等住在天安寺旁的佛寺巷13號,此處即成為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
當時,日貨涌進福州,已泛濫成災。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發動群眾,開展以“肅清劣貨”為中心的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1月10日,中共黨員、肅劣會黨團成員鄭維新等6人作為群眾代表,要求國民黨軍警釋放被捕的肅劣會成員。鄭維新當場遇害,其他5名代表也被捕。11月11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和團市委發表《為國民黨屠殺民眾反日領袖鄭維新同志告民眾書》,揭露反動當局罪行。
高湖村鄭氏祠堂。
高湖村: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位于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鄭氏祠堂。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共黨員鄭震霆等人發起組織福州青年抗敵宣傳工作團,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鄭震霆回到家鄉高湖村,在鄭氏祠堂開辦夜校,中共黨員林白、何友恭、林永貞等人經常到夜校講課,宣傳抗日救亡。后來,夜校擴大到與鄭氏祠堂一墻之隔的茭湖小學(后改為高湖小學),鄭挺、李鐵、盧懋渠都曾來夜校講課。
白云寺會議舊址。
白云村:中共閩江工委白云寺會議舊址
中共閩江工委白云寺會議舊址,位于倉山區城門鎮白云村城山自然村。
1946年2月,中共閩江特委派顧敏(即張樹雄)、陳本湜等三位同志以香客身份到白云寺燒香,暗中發展地下黨員,成立中共三角埕地下支部,隨后由中共閩江工委南門區委書記吳克俊(即林克俊)帶領中共閩江工委其他領導到白云寺駐點發展地下黨組織。
中共閩江工委白云寺會議舊址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原址上世紀30年代建成,上世紀90年代末重修。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祠堂前4號。
1946年初,時任中共福州第二市委書記的陳振先在螺洲陳耀鏗家建立聯絡站。中共閩中特委成立后,又成為特委的聯絡站。經過考察,陳振先于當年5月發展陳耀鏗為中共黨員。同年,該站成為中共福建省委聯絡站。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福州市委的領導曾經在此開會,聯絡地下黨同志,開展地下革命活動。
解放大橋戰斗舊址。
閩江兩岸:
解放大橋戰斗舊址
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跨越閩江,連接臺江、倉山兩區。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由葉飛指揮,分兵三路直取福州。8月17日,中路28軍由朱紹清率領82師和83師于17日5時先后攻入福州。82師245團首先攻入城內,繼續沿中正路(今八一七路)向臺江推進至萬壽橋。
為阻止人民解放軍過江,掩護其主力撤退,國民黨軍以一個團的兵力固守大橋。解放軍進攻受阻,后組織幾十人組成突擊隊強行攻擊成功,守橋的國民黨兵悉數舉手投降。1949年后,為紀念解放軍沖過此橋,追擊南逃國民黨軍隊,將此橋改名為“解放大橋”。
吳石將軍故居廣場。
吳厝村:
吳石將軍故居
吳石故居,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吳厝江墘埕1號。
吳石(1894~1950),福州人,1928年赴日本留學。1934年回國后,歷任第四戰區參謀長、國防部史政局局長、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國防部參謀次長等,1941年晉升陸軍中將。1947年4月起,吳石開始為我黨工作。1950年,因中共臺灣省工委遭嚴重破壞,受牽連被捕,同年6月10日在臺北遇害,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