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德佺老人用生動的福州方言講解《家規與家訓》迎來陣陣掌聲。
本報訊 昨日上午8:30,臨江街道文化站每周一次的“福州方言十錦譚”準時開講,這天的主題是“家規與家訓”。
“福州方言十錦譚”是臨江街道文化站的特色招牌。講壇負責人鄭文湜告訴記者,“十錦”代表方方面面,“譚”在古語中既作動詞,也作名詞。“十錦譚”就是每周日社區居民們相聚一堂,用福州話充滿“蝦油味”的音韻腔調,朗誦唐詩,講名人故事,講黨史……
今年暑期,文化站專門為愛好“虎糾話”的青少年開設了“福州方言十錦譚”之方言曉學,通過12節課公益課堂,讓青少年更了解福州的城市語言。“方言曉學的名字也是有講究的,”鄭文湜說,“‘曉’有知曉的意思,是要教會孩子們福州傳統文化知識;同時,‘曉’還代表著青少年,寓意文化傳承從小開始。”
“作為街道級文化站,我們扎根在老百姓當中,臨江居民又多是‘老福州’,因此我們致力于將文化站打造成為傳承福州話、福州文化的平臺。”臨江街道黨工委書記葉曉瑜告訴記者,就在本月5日,文化站還邀請近百位黨員群眾用福州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這堂別開生面的黨課向全倉山的黨員網絡直播,老黨員在家邊做家務邊聽講,年輕黨員利用工作空閑也在關注,當天在線收看的超過一萬多人。“第一次聽這么純正的鄉音黨課,對土生土長的福州人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入腦入心,容易產生共鳴,希望以后能聽到更多‘蝦油味’黨課。”老黨員陳依伯說。
不止于做文化向外輻射文化的窗口,臨江街道文化站還計劃通過“社區活化”項目,利用活動“敲”開老百姓的門,讓有特長的居民走出家門,成為普及傳遞文化的使者。目前,文化館邀請了繪本專家陳秀琴給轄區的孩子們讀繪本。下一步將培養一批“閱讀媽媽”,希望通過家長把專業的繪本閱讀技巧帶回各個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讓更多的孩子們感受繪本閱讀的魅力。“我們請了專業的講師,書目也由專業公司提供,希望以專業的態度打造專業的平臺,滿足各個年齡段孩子的教育需求。”
今年5月,臨江街道文化站由港頭市場遷至下池小區13號樓,乒乓球室、健身室、圖書室、棋牌室等全部免費對外開放,每月還將不定期開展5場以上針對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動,成人公益瑜伽、健康公益講座、系列親子活動樣樣盡有。“文化站有書籍3000余冊、報刊雜志18種,全部可以免費借閱,活動也是多種多樣,希望有更多的居民來文化站休閑健身。”葉曉瑜說。
據介紹,目前倉山區的全部13個鎮(街)文化站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