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江環抱,瓊花玉島展新姿。記者 石美祥 攝
閩江之濱,千帆競發;改革潮流,奔騰不歇!
倉山,是福州“東進南下”戰略構想的重要承載區,也是全國獨有的集山、水、洲、島、濕地多元景觀于一體的都市島嶼,擁有全國唯一的“八區疊加”優勢。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倉山兒女團結一致、奮勇拼搏,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28.97倍,突破千億元大關;工業增加值增長了38.6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61.5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9.22倍……1996年區劃調整以來,一組組增長的數據,見證了倉山干部群眾同心同向、艱辛創業、奮勇前進的堅實步伐。
福州創新型產業園區建設樣板——倉山智能產業園。記者 石美祥 攝
向“新”提質
區域經濟活力足
走進倉山智能產業園,一棟棟嶄新的標準化廠房格外顯眼,億力集團、銳捷網絡、寶寶巴士、今日頭條等一批企業的牌子屹立在園區道路旁,匯聚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為福州創新型產業園區建設樣板,這里短短幾年間就實現了從連片低矮的閑置舊廠房到百億級智能產業園的華麗蝶變,創下了“不增一畝地,再造一個工業園”的奇跡,成為福州市打造都市型創新創業“熱土”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載體。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時代浪潮中,倉山區加速驅動創新引擎,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奏響轉型跨越之歌。全省首個企聯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福州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落戶倉山,智能產業“兩園四鎮”、生物醫藥“三園兩中心”產業集群形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深耕細分領域,聚力創新引領。截至目前,倉山區已培育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68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量均居全市第二。
持續壯大的還有現代服務業。從金山片區的“萬愛商圈”到福州融僑外灘壹號綜合體,從沃爾瑪山姆全省首家獨立法人會員店落地開業到福州SM廣場計劃年內開工,商圈不斷增多,大型城市綜合體、商超和商業街區等齊頭并進,文旅商加快融合發展,助力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數據顯示,1996年區劃調整時,倉山區三大產業比例為10.7∶59.0∶30.3,到2023年已經優化為0.1∶36.9∶63.0。
以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如今的倉山,正組織開展“強產業、優環境”專項行動,加快打造“131”產業體系,通過做強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主導產業,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特色產業,以現代化服務產業為保障的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煙臺山成為福州商業和文化新地標。記者 石美祥 攝
內外兼修
老城蝶變展新姿
滄海桑田,倉山變了容顏。從金山片區到奧體片區再到三江口片區,開發建設提速再提速,一個個舊屋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以及隨處可見的公園、綠地等,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地標,最能代表城市的特色風貌。10多年來,作為城市符號、名片的地標在倉山不斷上新,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到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再到陽岐歷史文化風貌區,從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到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主賽場海峽奧體中心再到盛開在閩江之畔的巨型“茉莉花”海峽文化藝術中心……一個個拔地而起或實現蝶變的地標,見證著城市的拔節生長,折射倉山砥礪奮進的鏗鏘步伐。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記者 俞松 攝
交通,是城市的血脈。作為福州“南大門”,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20多座跨江大橋飛架南北,連通內外。這里還擁有目前福建省面積最大的火車站福州南站,福廈高速、福廈鐵路以及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穿行而過,濱海快線等線路加快建設,城市版圖上縱橫交錯的“動脈血管”,為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出行條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提供了關鍵支撐。
治理后的流花溪美如畫。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倉山區的巨變遠不只這些。黨的十八大以來,48條河道完成了綜合治理,實現了河清水暢岸綠景美,市民乘坐游船泛舟流花溪上,好不愜意。江心公園等生態公園或新建、或經過提升改造后開園,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等一批風貌區、歷史文化街區相繼建成,游人如織。146平方公里的瓊花玉島,已經成為更加綠色宜居的生態島。
城區大踏步發展,鄉村舊貌換新顏。堅持以回購商貿樓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2023年,全區112村(社區)總收入約5.5億元,其中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97個,11個村(社區)年收入更是超過1000萬元,越來越多的居民過上領分紅的日子,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還享有補貼,幸福感滿滿。
落地倉山的福高小學部今秋投用。記者 葉誠 攝
民生為本
幸福生活有質感
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還來自持續提升的民生溫度。
看教育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清華附中福州學校,福高小學部、初中部等市屬學校近年來相繼落戶倉山,區屬學校建設采用本級政府財政投入、市區兩級共建、國企捐建等多模式推進,增加學位供給。截至目前,倉山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數量已經達到256所,累計成立17個教育集團,涵蓋92所中小學、幼兒園,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看醫療資源配置持續優化。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奧體院區)、省立醫院金山院區、福州市婦幼保健院、孟超肝膽醫院(金山院區)等省市屬三甲醫院紛紛開診,省立醫院金山院區三期、市第一總醫院皮膚病防治院南院、市第二總醫院三江口院區等三甲醫院分院加快建設。截至目前,全區擁有醫療機構739家,包括省市屬9家公立醫院、18家民營醫院,區屬15家公立醫療機構、103家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覆蓋廣泛、層次分明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便民惠民,基本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看養老服務供給日趨多元化。“中心+站點+居家”的社區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網絡,為全區1.35萬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倉山區社會福利中心、福州城投·光大百齡幫頤養中心等高品質養老中心先后投用,形成“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而社區長者食堂的全覆蓋,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溫馨的供餐服務。
……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續落實的一張張“民生清單”,以及兌現的一條條“幸福賬單”,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從昔日的“閉塞郊區”“落后郊區”“破舊郊區”,到今天的“核心之區”“活力之區”“品質之區”,無不跟接續奮斗密切相關。我們有理由相信,倉山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國家級榮譽】
倉山區先后榮獲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全國綠化“百佳縣區”、全國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等榮譽稱號,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區、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王玉萍 通訊員 倉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