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時有個叫謝端的男子,為人很是勤勞善良。一天,他在田里撿到一只大田螺,帶回家里精心養著。從此以后,謝端每天回家,屋里都已經做好了飯菜。謝端生疑,一日躲在籬笆后,看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從水缸里出來,為他生火煮飯……后來,謝端和田螺姑娘結為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民間故事“田螺姑娘”,它的發源地就是倉山區螺洲鎮洲尾村。如今,洲尾村正探索產業發展新途徑,讓古老的傳說故事在新時期繼續釋放活力,繪制出一幅鄉村振興的幸福畫卷。
螺女廟。
市民參觀螺女廟前的壁畫。
古跡遍布
觀瀾書院人才輩出
觀瀾書院。
后人為了紀念“田螺姑娘”,建了田螺神女的廟宇,就位于洲尾村烏龍江畔的一片榕樹園中,這也是唯一始建于唐、仍保留至今的明清風格的螺女廟。廟前大門上方懸有“螺女廟”木匾,兩側有圓形透窗。經過翻修的螺女廟,重塑了螺女金身,廟外精美的壁畫,生動呈現了田螺姑娘的神話故事。
臨江而立的洲尾村文物古跡不少,與螺女廟一墻之隔的,是始建于明初的觀瀾書院。傳說洲尾村三位才子林岊、林巒、林赪不滿永樂皇帝,棄官回鄉,自建書院教化萬民。書院正門正對烏龍江,可以觀賞瀾滾波翻、潮漲潮落,故得名“觀瀾書院”。清雅曠逸的書院前,烏龍江東去,海潮又引峽江之水回流,兩水交匯,妙趣橫生。現江旁巖石上,還留有“曲水觀瀾”的石刻。
觀瀾書院歷代多名儒碩學,文風鼎盛,培養了許多杰出的人才。
如光緒壬辰科叔侄林書欒、林琴蓀、林鼎燮創下“一科三舉人”的輝煌。儒師林雨化耿直敢言,不附權貴,少年林則徐、梁章鉅等以其風節為榜樣,終成國之棟梁,其畫像現懸掛于林則徐紀念館正廳內。辛亥干將林庚白,13歲考入北大,17歲追隨孫中山任大元帥府秘書,倒袁護法,撰寫《抗日罪言》等文,竭力主張抗戰。
觀瀾書院也曾經有過一段紅色故事。這里曾是中共地下黨秘密活動據點。林浩藩、林立等眾多觀瀾校友投身革命,為建設新中國奮斗終生。
洲尾村大多數村民姓林,讓他們自豪的是,洲尾村培養的許多進士、舉人等讀書人,后來都從事了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林家祠堂內陳列著眾多先賢事跡。大門旁側石柱上雕刻楹聯:“雙流匯渚為襟帶;群峭當門似畫圖。”這是清帝師陳寶琛所題并書。
老人在亭下高興地聊天。
提升改造
美麗家園展新風
洲尾“大王埕”,面朝烏龍江,遠眺五虎山,景致優美,是螺洲勝景之一。初秋時節,三三兩兩的村民在這里圍坐閑聊,好不愜意。
清道光十五年(1835),洲尾林氏先祖集資修繕“大王埕”。去年,在村黨委的組織下,村民們集資重修“大王埕”,地面鋪上水泥磚,添置石桌石椅,兩邊還各建起了一座休閑亭。“大王埕”已成為村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兩塊年份相距近190年的紀念石碑遙遙相對,見證了村居環境的大變化。
近年來,洲尾村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深入開展“建強堡壘”專項行動,以“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為契機,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村莊顏值再提升。一系列項目的實施,讓一個充滿魅力濱水風韻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名村聚落,逐漸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漫步洲尾村,村道干凈整潔,路旁綠植生機勃勃。村黨委書記林任介紹,主干道和小街巷都實行了黨員“巷長制”包片管理,村黨委成立了金厝邊黨員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村居環境衛生、安全隱患巡查工作,保證常態長效。每一條街巷上還貼有“巷長制”公示牌,明確包片路段,公開巷長姓名電話,主動接受大家的監督。
通過黨建引領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度融合,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還有村民的精氣神。洲尾村通過實施人居環境積分制,量化考評“星級戶”,設置“積分兌換超市”,借助“小積分”兌換“大文明”撬動“群治理”,引導村民自覺主動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使建設美麗鄉村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
村里的金厝邊廣場,既是鄉親們的休閑站,也是村黨委集思廣益,收集“金點子”的議事點。村民們常常來到這里,提出建設幸福家園、解決人居環境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洲尾村的兩委干部認真梳理,把這些“金點子”化作鄉村文明建設的“原動力”,解決了村衛生所提升、老人幸福院建設等便民實事,讓困擾群眾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構建“城中村”善治新格局。
“現在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住得越來越舒心了。”村民林老伯高興地說。
洲尾村航拍圖。
盤活資源
繪就文旅新畫卷
田螺姑娘故事是典型的福建、福州文化符號,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洲尾人杰地靈,百姓生活幸福,才孕育出富有傳奇色彩的田螺姑娘故事。
隨著各項配套日益完善,區域交通、環境、生態逐步升級,前往螺洲的游客日益增多。如何將文化品牌和古村名片打響,走出一條文旅結合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成為近年來村兩委思考的重點。
洲尾村悠長老巷中,一角飛檐,一曲回廊,一格木窗花,一處處的文化遺存錯落有致。秉持“挖掘、傳承、利用”的思路,洲尾村集資重建宋、明時期的臨江亭、敬賢亭,續修螺女廟,扮靚烏龍江岸鄉村振興文化長廊,千年古村古樸的面貌日漸容光煥發。
當前,洲尾村正深入挖掘田螺姑娘、書院文化等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喚醒歷史記憶,以文化加碼推動文旅產業賦能增值,探索文旅融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
“年輕人回鄉,看到村里的環境大變樣,已經在著手準備發展民宿、古琴小院等。”洲尾村黨委書記助理汪鑫冰說,依托“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洲尾村活化利用古厝資源,吸引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人員、鄉賢等優秀人才回村,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再上新臺階。
在村黨委的推動下,洲尾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改造升級衛生院、新建公園休閑設施、為老人增加福利……現代版的田螺姑娘故事在洲尾村繼續上演,越來越多的村民正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生活。
□交通小貼士
自駕線路:出三環快速上螺江東路,即可到達。
公共交通:
3路公交車可到,終點站螺洲站下車;地鐵5號線螺洲古鎮站出站。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林銘/文 石美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