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山區蓋山鎮陽岐片區(陽岐村)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蜿蜒的陽岐河猶如一條碧綠綢帶將村子分為上岐、下岐兩個自然村。這里不僅有“流水趣何長”的自然之美,更因走出了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巨擘嚴復,而享有“嚴復故里”的美譽。
近年來,上岐村深耕“嚴復品牌”,以文旅融合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細細描摹。如今,一個兼具水鄉靈韻與人文厚度的古村落,正以嶄新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
故里尋蹤
踏著先賢的足跡
“不返陽岐廿載強”。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任職期間,曾以詩句抒發對故鄉的綿長思念。這份眷戀,早已化作上岐村隨處可見的文化印記。
陽岐河畔的嚴復故居“大夫第”本是嚴氏先祖嚴懷英的宅邸,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插屏門古樸典雅,軒架雕刻精美,欄桿紋飾融合西方元素,恰如嚴復學貫中西的人生寫照。14歲的嚴復正是從這里邁出家門,以優異成績考入馬尾船政學堂,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從故居旁拐進一條青石板小巷,腳下的石板早已被歲月磨得溫潤。這條原名“階梯巷”的小路,后人為紀念嚴復(字幾道),改稱幾道巷。
小巷一直往前走,便到了嚴氏宗祠。少年嚴復往來求學、嬉戲的身影,仿佛仍留在斑駁的磚墻與天井的光影里。
嚴復故居內
村北鰲頭山上,嚴復墓靜臥于蒼松翠柏間。1921年,這位一生眷戀故土的先賢,終在此落葉歸根。
摯友陳寶琛為他撰寫《墓志銘》中“文章光氣長垂虹”的贊譽,如今與墓碑一同,已成為嚴復公園的精神地標。2024年正式開放的嚴復公園,不僅是福州市民憑吊先賢的場所,更成了人們在草木間讀史、在清風中悟理的好去處。
“看著嚴復故居修繕一新,紀念館、公園相繼建成,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高峰時有近千人,心里真是高興!”已在上岐村擔任二十年講解員的高峰說,嚴復一生堅守的愛國奉公精神,就像陽岐河的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嚴氏家風的熏陶對嚴復的成長至關重要,他也高度重視子女教育。
“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已故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曾寫下這樣的評價,道出了嚴氏家風的分量。
上岐村村支委委員嚴翀對此也深有感觸:“摸清了家鄉的歷史根脈,才更懂肩頭的責任。我們要讓嚴復的思想與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發光?!?/p>
忠烈傳薪
賡續兩岸情緣
上岐村鳳鳴山麓,尚書祖廟青磚黛瓦,檐角飛翹,這座紀念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的廟宇藏著一段跨越海峽的情緣。
上岐村尚書祖廟
村旁烏龍江畔,有一處古碼頭,史稱“化船道”“興化道”,曾是莆田船只駛入福州的??奎c。相傳陳文龍從興化被押解福州時,在此上岸,血染的戰袍不慎滑落。村民拾起戰袍,在碼頭旁建了座小廟供奉。
明天啟七年(1627),當地村民、水上居民與莆仙商賈合力,將小廟遷至鳳鳴山,建成“尚書祖廟”,成為后世眾多尚書廟的“祖庭”。
嚴復對陳文龍十分敬仰。1918年底至1919年初,他曾兩度到尚書祖廟行香,并親撰《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成立董事會,主持重修工程。
重修后的尚書祖廟規模宏大,占地3805平方米,戲臺、鐘鼓樓、中心亭錯落有致,重檐疊宇間雕梁畫棟,蔚為壯觀。
正門門額“尚書祖廟”四字為嚴復親筆題刻,大殿內十余副楹聯出自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薩鎮冰、郭尚先、林鴻年等名臣學者之手,墨香里滿是家國情懷。
作為民間尊崇的“水部尚書”,陳文龍信仰早已超越地域。其廟宇遍布福州、莆田,更遠播臺灣及東南亞。2019年,“陳文龍信俗”入選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前來尚書祖廟祭拜的兩岸及東南亞信眾絡繹不絕。這份對忠烈的敬仰,已成為聯結兩岸的文化紐帶?!眹懒堉钢鴱R前的矗立的一塊塊石碑說,歷史上,陽岐村民多次募資修繕祖廟,傳承不斷,石碑上斑駁的刻字,無聲訴說著村民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最深沉敬仰。
古今交融
繪就振興圖景
“門前一泓水,潮至勢遲遲。何當伯仲山,風帆收一一。”嚴復在《夢想陽岐山》中魂牽夢縈的故鄉景象,穿越百年,如今正從詩行里走出來。
隨著陽岐河整治及陽岐風貌區保護提升工程的推進,曾經的“舊河道”變了模樣:河水清可見底,岸邊垂柳依依;青磚黛瓦的古厝經過修繕后,成為民宿、咖啡館,重新煥發活力。上岐村就像隱匿在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讓每個走進來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腳步。
每當暮色降臨,華燈初上,陽岐河兩岸便熱鬧起來。三三兩兩的村民游客或圍坐涼亭閑話家常,或踏著石板路悠然漫步。孩童的嬉鬧、老者的笑聲與潺潺流水交織,繪就出一幅煙火氣十足的鄉村晚景。
“環境改善了,鄉風文明也越來越好了?!眹懒埧粗矍暗木跋?,眼里滿是笑意:“這才是鄉村善治該有的樣子,也是振興的底氣?!?/p>
緊抓文旅融合機遇,上岐村正加快“內外兼修”:新增的停車場里停滿了各地往來的車輛,升級后的夜景燈光讓古村夜韻更濃。村民們把閑置老宅改造成民宿,成為游客們尋夢鄉愁的最佳選擇。
嚴復作為陽岐片區的“金字招牌”,上岐村致力于打造沉浸式育人基地,讓更多人與先賢建立深層情感聯結。已建成的福建省團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實踐基地,讓嚴復思想有了“實景課堂”。村委會計劃串聯村內各處古跡,開發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研學課程,讓學生追尋嚴復足跡,建立更深的情感鏈接,將嚴復文化發揚光大。
蓋山鎮與上岐村還拋出“橄欖枝”:推出獎勵機制、場地支持等政策,吸引青年人才返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新老村民接力,正讓這座古村在文旅融合的路上,寫出更動人的振興新篇。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林銘/文 石美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