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洲鎮全景
螺洲陳氏宗祠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城市表情”。但我們生活的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積淀深厚、人文薈萃,為福州城市提供了豐富的“表情包”,福州遠不止這一城市表情。
近日,由溪沛主編,福州日報策劃的《發現螺洲》即將面世,該書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通過螺洲名家說、螺洲那些人、螺洲那些宅、螺洲那些傳、螺洲風雅頌、螺洲新復興,向人們展示螺洲之魅,讓人們發現螺洲之魅。翻閱《發現螺洲》,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螺洲是福州又一張“城市表情”!
福州豈止三坊七巷
著名文史學家、福建省文史館原館長盧美松以“山川清淑之氣,郁為厚重歷史人文”來形容螺洲。他告訴記者,螺洲早在唐宋時已有居者,陳、吳、林三姓環洲分布,聚族而居。這里民風淳樸,古跡星羅。螺洲歷來崇儒重教,風化被于海隅江洲,現存文廟,相傳始建于南宋,隨后相繼建起一座朱子祠、三座書院和四座文昌宮。文教設施之精致密集,傳統建筑之完好工巧,世所罕見。螺洲境內的藏書樓、讀書閣與私家園林,其第宅園亭皆無奢靡之觀。洲中還有眾多祠廟建筑,如螺女廟、陳氏宗祠、狀元府、天后宮、泰山廟、靈山古寺、華嚴精舍以及名人故居、橋塔、井坊和古樹名木,讓人流連忘返。
盧美松說:“我們常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坊七巷人文鼎盛,殊不知螺洲亦如此。所謂‘人以地盛,地因人傳’,這里因有陳寶琛而稱‘帝師之鄉’,有因吳石而稱‘英烈故里’,也有因陳若霖、王眉壽、陳兆鏘、吳復等一班命世雄杰而號‘名賢淵藪’,盛名遠播。”
最憶是螺洲
著名文史專家、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山出生在瓊花玉島的南臺島,三歲遷居螺洲。其人生最早的記憶,便來自螺洲!他在2017年與發小在螺洲重聚時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夢繞魂縈,無非回故地;東奔西走,最憶是螺洲!”
能不憶螺洲?螺洲承載了林山許許多多美好的童年記憶。林山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洲畔江中的沙灘是一片片蜆埕,養育著個大、肉肥、色黃、味鮮的河蜆。繁如群星的閩江蜆子,是家常喜愛的佐餐佳肴。店前和縣委大院邊的內河,是其和小伙伴游水、釣蝦、逮魚、捉螃蟹的樂園。
螺洲土質好,肥力足。一片片稻田,既是林山童年釣青蛙、田雞和鉤黃鱔的廣闊天地,又是其體驗農耕的大課堂。當時這里柑橘成林,到了成熟季節,寓意“幸福吉祥”的福橘和甘果般的甜柑就綴滿枝頭,“閩江橘子紅”成為遠近聞名的靚麗風景,還拍過電影呢。更令林山難忘的是當時其呼朋喚友,和小伙伴們從當時作為“閩侯報社”的王仁堪狀元府,到當時的福州軍分區操場看電影。
林山的童年是在螺洲度過的,后來他隨家長搬到了三坊七巷,就住在衣錦坊的黃朱園里8號。南行,從衣錦坊去南后街,北走,出猛進二巷到楊橋路。林山說:“那時候,沒有三坊七巷的概念,只有衣錦坊和南街、后街,還有通湖路和西湖。”
2007年時任福州日報副總編輯的林山牽頭組織“福州十大名片”評選活動,“三坊七巷”在眾多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票數高居榜首,這其中自然傾注著林山對三坊七巷深情。
“螺洲、三坊七巷可以說是我的鄉愁和鄉戀。”林山動情地說。他告訴記者,螺洲與三坊七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被林則徐從小視為學習榜樣的林雨化便是螺洲人,林則徐小時候經常跟隨父親到螺洲拜訪林雨化;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便是螺洲人,她是螺洲陳氏十九世孫女;出生于螺洲的吳石以后也在三坊七巷的宮巷居住。
所謂北有三坊七巷,南有螺洲古鎮,可以說三坊七巷和螺洲古鎮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福州日報和溪沛說也將于本周日在三坊七巷嚴復書院聯合舉行《發現螺洲》新書發布會暨螺洲文化復興研討會。屆時,盧美松與林山也會到現場,帶大家了解螺洲,發現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