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初冬里的一股暖流,洋溢在倉山區浦上河的治水工地上——正在加緊施工的一線建設者,迎來了周邊社區干部和群眾自發組織的慰問活動。一箱牛奶,幾個面包……簡單的禮物,真摯的謝意。“多年在外務工,第一次收到這么暖心的禮物!”來自甘肅的衛亞軍高興地說。
帶領群眾前來慰問的建新鎮洪灣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宏,對建設者稱贊不已:“河道從以前的臭水溝變成環境優美的清水河,我們特地趕在河道治理結束前,來表示感謝。”
參與福州治水的數千名建設者,日夜奮戰兩年多,攻下難關,完成使命,贏得了民心。福州治水鐵軍,鑄造了一座全新的生態水都、幸福之城。
“啃”下征遷硬骨頭
漫步在倉山區南臺島中部的臺嶼河畔,河水碧波蕩漾,沿河花木蔥蘢……“風景特別美,天天都來散步!”附近小區的居民,對完成治理的臺嶼河贊不絕口。
此前的臺嶼河,垃圾成堆,河道阻塞,最寬處只有5米。治理過程中,開挖了1800米長的新河道,河底寬度達12米,頂寬為26米。在河道兩側,還修建了串珠公園、休閑綠道,滿足市民的生態需求。
開河道、建公園……一系列治水施工都需要用地。征遷,是內河治理的第一步,也是難“啃”的硬骨頭。
迎難而上!為了做好攻堅部署,福州成立內河水系綜合治理課題研究小組,4位市領導分別帶領建委、水利、環保、設計等部門,深入所有內河現場踏勘,2個月走完全市107條河道,形成1300多項具體措施,繪就了詳細的“作戰圖”。
治水號角吹響,負責征遷的基層干部沖上第一線。
總長4.6公里的倉山區白湖亭河,治理過程中遇到了運輸通道和施工作業面不足的難題。為此,倉山區提前啟動郭宅舊改二期項目,在短短半個月內完成了31棟房屋的征遷,直接為河道施工擴增了7000平方米面積,施工作業面由此前的6米拓寬到12米,讓白湖亭河治理能夠加快推進。
晉安區在征遷交地中,率先運用航拍技術,實現一河一航拍、一圖一標明,涉及征遷的27條內河都有專屬“作戰圖”。晉安區建設局副局長林暉榕說,“作戰圖”讓征遷人員心中有數,行動起來更迅速。
據統計,在征遷攻堅階段,福州四城區3個月內累計拆除183.28萬平方米沿河建筑,平均每天完成2萬多平方米,創下水系治理征遷的新速度。
“卷地毯”合力攻堅
隨著臺嶼河、白湖亭河、流花溪等一條條內河由黑轉清,福州治水正加速進入掃尾階段。行走在治水一線,一個生動的詞語被頻頻提及——“卷地毯”模式。
何為“卷地毯”模式?在其發源地——五四河治理現場,福州市水務公司鼓臺片區水系綜合治理項目負責人鄭華解釋說,在完成清淤、截污等步驟后,內河治理進入掃尾階段,此時,沿河復雜管線、城區交通擁堵等因素成為“攔路虎”,為此,大家共同探索出“進場一起干”的全新施工模式。
這一模式迅速在全市推廣。福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治水掃尾攻堅采取立體交叉、齊頭并進方式,截污施工、設備安裝、駁岸修復、步道建設、纜線下地、景觀綠化、路面恢復、圍擋拆除等全面鋪開,加速治理步伐。
8月底,倉山區金山奧體片區率先成立“卷地毯”黨員突擊隊,突擊隊共有12名黨員,分別來自市建委、市水務集團、市規劃院等單位。成立當天,突擊隊就對片區9條河道存在的問題和進展情況逐條分析梳理,隊員們各司其職,立即著手推進,一些“卡脖子”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隨后,三天之內,新店片區、鼓臺中心片區等5支“卷地毯”黨員突擊隊相繼成立,全市6個治水片區的“卷地毯”攻堅現場,黨旗飄揚,攻堅勢頭更加迅猛有力。
黨員突擊隊當先鋒、打頭陣,各部門齊心合力攻堅,跑出福州治水“加速度”。
福州北控鼓臺水系環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德群舉例說,在“卷地毯”過程中,福州市水務公司通宵完成自來水過河管線遷改;鼓樓區建設局當天恢復移交路面;福州市電力部門優先保障施工箱變安裝……最高峰時,18個部門在河岸協同攻堅。
據福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86條納入“卷地毯”掃尾攻堅的河道中,還剩下最后11條,年底前就能完成治理,全部向市民開放。
“軍”民攜手齊護河
掃尾一條、完工一條、開放一條,按照這樣的計劃,一條條煥然一新的內河重新回到福州市民的視野中。與此同時,治水鐵軍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在管養、質量監督等方面繼續發力。
到內河邊散步的市民,經常能發現一支在河邊聚精會神“緊盯”的隊伍——這是內河的專業運營維護團隊。隨著一條條內河完成治理、對外開放,一支支專業管家團隊也正式上崗。
“PPP項目實行建管合一的措施,我們專業運營維護團隊將參與運營13年,負責日常巡邏、水域保潔、凈化站維護等工作,確保內河長久保持治理效果。”清控人居(福州)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今后,福州每條內河都會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標注河名、長度、建設歷程、人文典故等,各項目公司的企業河長每天要至少巡河一次。發現各類垃圾后,半小時內必須清理干凈。
除了運營維護團隊,福州市建委還專門成立了一支60人的專業“護河團”——城區水系巡查隊。他們將通過徒步巡河,盯緊垃圾、污水,每半月可實現城區107條內河巡查全覆蓋,給內河當好“督察隊”。
從治水行動中受益最多的群眾,對內河治理成果十分珍惜、愛護,有的還主動請纓,自發當起守護內河的“民兵”。
每天清晨,家住瀛洲河一帶的老黨員林淑郁,都會戴上紅帽子、披上紅綬帶,與社區10多名巾幗志愿者一起沿河巡查。“我們組成了愛河護河志愿服務隊,既參與河道沿岸垃圾清理,也勸導居民不亂倒污水、垃圾。”林淑郁感慨地說,“市里花這么大力氣治水,還要沿河的居民更自覺,治理效果才能保持!”
參與護河行動的群眾,已經越來越多。晉安河的義務護河員隊伍,被群眾稱呼為“百姓河長”,不少隊員每天來來回回巡邏4小時,并相約要堅持不懈。“學習治水鐵軍,全力守護家門口的清水河!”幾位義務護河員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