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假期,福建福州煙臺山,市民游客絡繹不絕。拾級而上狹窄曲折的登山路、坡度平緩的“弄道”、縱橫交錯的“里道”……這些路,福州市倉山區倉前街道紀工委書記潘幸國不知已走了多少回。
“依伯,早上好!最近游客越來越多,沒打擾您休息吧?”潘幸國一邊和街坊聊著家常,一邊仔細查看巷子兩邊的建筑狀況。巷子不長,僅約150米,卻集中了3處清末民初的歷史建筑,至今仍基本保持歷史原貌。
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末端,經過修復、重建,既保留了歷史建筑原貌,還再煥生機,隨處可見器樂演奏、彈唱、街舞等文藝演出。
“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現有歷史建筑163處,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多元的品牌組合很受年輕游客喜愛。”潘幸國介紹。
煙臺山最有“腔調”的,無疑是錯落有致的歷史建筑群。潘幸國將自己和同事形容為這些歷史建筑的“守護者”,以監督護航古建老宅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是他們的工作職責之一。每隔幾天,潘幸國就要與街道干部們前往煙臺山查看沿線文保點維護和使用情況,推動做好“回南天”的應急預案,防止老建筑霉變和被雨水侵蝕。
針對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重點環節,潘幸國總結出督巡促責、督漏促改、督責促建的“三督三促”工作法。每次檢查完,潘幸國都會在筆記本上詳細記下檢查情況,再拿出手機,把相應的歷史建筑拍下來,將問題反饋給“樓長”。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專門來查看整改落實情況,檢查有無新問題發生。
“標識牌可是文物建筑的‘護身符’,少了它文物建筑隨時都面臨被誤拆、破壞的風險……這可馬虎不得!”在走訪群眾時,潘幸國了解到因年久失修,煙臺山保護改造項目范圍內部分文保點的標識牌已經銹蝕或遺失。他馬上將這個問題記錄下來,向街道相關部門提出整改建議,并約談責任人,督促全面梳理排查轄區文保點掛牌情況。在倉前街道紀工委的督促下,25處文保點重新掛上標識牌。
老街煥發出新生機,監督也持續深入。倉山區紀委監委聚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堅持督幫一體、管住管好,整合監督資源,把落實文化遺產保護決策部署情況列為“室組地”聯動監督的重要內容,緊盯重點文物、風貌建筑的解危、修繕、工程招投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同時,注重督促做好傳承與創新發展,不斷壓實屬地與文旅等相關部門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為歷史文化街區“金名片”越擦越亮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