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創建紅色物業,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探索區域黨建新模式,讓廣大黨員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倉山區對湖街道黨工委書記于賢平堅持為群眾辦好事、用心用情為群眾解難題。近日,他獲評全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于賢平所在的對湖街道,位于倉山老城區,人口密度大、治安情況復雜,下轄5個社區28個小區,其中許多小區存在老舊無物業、安防設施不完善等短板。
如何讓群眾住得更舒適?如何實現老舊小區蝶變?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無限的。”作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于賢平深知,黨建引領是基層治理的法寶。
于是,他結合推進“小區黨組織提質工程”建設,實地走訪各個小區,并選取舊康山里小區為示范點,通過與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及居民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不同群體的心聲,摸清基層實際需求。
舊康山里小區,此前是福建師范大學的教職工宿舍。教師居民多、素質高,但也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樓道雜物堆積、車輛隨意停放等“高齡”小區通病。
在于賢平的策劃下,舊康山里以小區黨支部為引領,探索“155+紅色物業”小區治理模式,聯動業委會、物業、“銀發宣講團”、高知智囊團、志愿者五方力量,同心同向發力,從“唱獨角戲”變為多方支持、共同參與,實現多元共治。
在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舊康山里的“紅色物業”工作效率提高,有效解決了增設小區停車位、電梯改造、環境整治等群眾身邊的“關鍵事”。
隨著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工作的推進,除了改善小區內環境、維修基礎設施之外,小區還開展“敬老節”、“一對一”幫扶、為老年人義診等活動,讓居民感受到“紅色物業”管理為小區帶來的改變。
“紅色物業”成立后,于賢平非常關心其成長和發展,他召集小區黨支部書記開座談會,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工作難點。目前,于賢平正探索推進舊康山里小區提質2.0版,力爭把小區幸福篇章寫得更加出彩,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經驗示范。
這些年來,在于賢平的帶領下,對湖街道黨建工作亮點頻出。他推動成立倉山區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區級黨建工作室——黃以孟黨建工作室,作為街道黨建宣傳的主陣地,通過黃以孟的傳幫帶,不斷壯大志愿服務隊伍,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黨員志愿服務品牌。他探索出“街道+社區+高校”的區域黨建新模式,推動轄區高校主動融入社區基層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作為一名黨務工作者,于賢平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支部、黨員的工作熱情。因此,他凡事沖鋒在前。無論是登革熱防控、清潔家園,還是防汛工作,他都主動擔當。這樣的精神和品質,讓他在街道領導班子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還注重建強基層黨組織,加強黨員隊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隊伍。
“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共產黨員,就是要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這句樸素的話語飽含著于賢平的為民情懷。他始終不忘忠誠之心、責任之心、進取之心,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展現一名基層黨員的擔當作為。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