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改造創意園區,引進優質產業集群,將工業“銹帶”變身創新動脈;喚醒“沉睡”資產,延伸本地資源價值,以項目落地實現“資產蝶變”。翻開倉山區倉山鎮倉山村的創業史,一個年輕的身影很是搶眼。他敢想、敢闖、敢試,帶領村民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路徑,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7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萬元。
王宏(右)對接服務業通產業園入駐企業。(倉山村供圖)
這名1989年出生的年輕人,就是倉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宏。作為2021年換屆后全鎮最年輕的村黨組織書記,鄉親們既驚喜又忐忑——那個小時候在村里追逐打鬧的“小毛孩”,真能扛起鄉村振興的重擔?而今3年過去了,王宏用一串亮眼的數字,給出了最熾熱的青春答卷。
倉山村位于福州南大門,六一南路、上三路、南臺大道橫穿而過,是福州最早完成城市化進程的城中村,早期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以出租廠房、店面為主。“租出來的”村集體經濟雖然穩定,但也面臨收入單一、發展活力不夠等問題。
“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人就要敢想”。“把村子當企業管理”的王宏,思考著如何在確保村集體收入穩定的同時,能夠更上一層樓。“像我們這樣的城中村,很多回購的廠房廠區都位于‘黃金地段’,發揮好區位優勢,加快資源整合,一定能夠增加村集體收入”。
此前,倉山村用拆遷補償款回購了金山工業園區的部分廠房,通過出租給業通家居制造有限公司做廠房獲取租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前幾年,因業通的生產線外遷,廠房面臨空置問題。
說干就干。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入駐,王宏牽頭業通開始首個以“工業4.0升級+智能創新生態”為核心的工業提升改造示范工程的籌備工作,擬通過打造業通創意園區,吸引設計工作室、文創企業、藝術展覽機構入駐,形成產業集群,實現業態升級。“未來,我們還計劃以業通創意園區為載體,打造園區新興領域黨建館,以‘一館多用’模式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建設企業技術成果展示區、項目合作對接廳、政策咨詢室等功能區,構建企業對接、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創新平臺。”王宏說。
如今,在烏龍江畔的金山工業園區內,業通倉龍地塊廠房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青春不是年齡標簽,而是敢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膽識,我們通過一邊抓改造,一邊抓招商,持續不斷讓村集體家底變厚。”王宏說。伴隨著村集體經濟收入節節攀升,鄉親們也對這名“娃娃書記”刮目相看。
倉山村是倉山區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倉山區深入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以“一村一策”推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可持續增長,發揮村黨組織引領作用,構建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推動村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質量提升、實力增強,90.1%的村集體踏入“百萬村行列”。同時,還大力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構建“引育管留”全鏈式培養體系,儲備了203名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村干部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口袋富了,王宏和村“兩委”將更多關注投向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提升上,通過以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推動村級組織服務效能提質,推動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村民。他牽頭為村民定制了“民生清單”,為全體村民繳納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或被征地農民靈活就業養老保險及城鎮居民醫保,推動村醫療所免費提供小病問診、拿藥等基礎醫療服務。同時,給倉山村股民發放青年安置費,給達齡退休村民發放退休金。
“在小王書記帶領下,倉山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解決了村民的基本醫療和養老問題,大家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村民們交口稱贊,當初追著要糖吃的“小毛孩”,已成長為帶領鄉親奔向鄉村振興的領路人。
有穩定的收益作基礎,倉山村“兩委”班子對壯大村集體經濟信心滿滿。如今,倉山村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引導村干部立足崗位,力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中擔當作為。正如當下,在倉山區委組織部指導下,村里正在探索構建“村財投資+國企聯營”合作新模式,計劃通過投資國有產業,加快融入區域發展大局,推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通過一次次拓寬思路、破局解困,倉山村正朝著千萬級集體經濟強村全速進發。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