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如子,勝似媽媽。在倉山區蓋山鎮尚保小學有一個來自閩北的年輕女教師,甘做孩子們的泥土,滋養更多花開。
學生的課一堂也不能落下
尚保小學僅有學生232人,外來工子女占93%, 老師僅13人,陳麗娟就是其中的一員。
初見陳麗娟,她正在學校臨時的活動房里,教低年級的學生繪畫和手工制作,學生們親昵地和她笑作一團。“有時候,我覺得老師就像我媽媽一樣!”二年級的吳欣怡說,陳老師非常和藹,不僅在課間輔導他們,還經常到他們家里家訪,關心他們的生活。
“她是全校最敬業的老師!”校長江碧青說,陳麗娟家住福灣工業區,每天都要騎半小時電動車才能到校,風雨無阻,從未缺課。今年6月初,學校進行績效考核評估,作為教導主任的她連日在學校加班。6月10日晚上工作到9點半才離校,回家途中,為了躲避一輛集裝箱車,她的膝蓋摔得血肉模糊,沒法下地走路。但是,第二天一早她堅持讓丈夫騎車送她來學校。陳麗娟說:“過兩天就要期末考試了,學生的課一堂也不能落下!”
江碧青說,陳麗娟改學生作業也特別用心。有一次,他午間路過教室時發現,陳麗娟將作業一本本地排列在學生的座位上,一邊看一邊批改,將有錯誤需要改正的地方特別標注出來,然后坐在教室,等下午學生們一來上課就馬上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
學生的需要就是動力
陳麗娟的學生基本都是農民工子女,多數父母雙方都在工廠上班,常常加班,孩子一日三餐都難以顧及,更談不上學習上的監督輔導。陳麗娟發現,教育這樣的學生,不僅需要方法,還需要家庭和學校溝通,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此陳麗娟堅持走進每個學生家中家訪。
有一次,她看到學生彭杰的作業本上都是污漬,而且完成得很不好。下班后,她騎著電動車,載上彭杰,前往他的租住地,一等就是兩個半小時,終于見到孩子的父親。那間簡陋的出租屋里,一張簡單的床鋪,床上的棉被竟然沒有被套,僅有的一張小桌子上擺著液化氣灶、電飯煲、碗筷,原來孩子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作業的。鼻子發酸的陳麗娟回去后,親自給孩子買來學習用具,并從家里帶來桌布給他們鋪上,建議彭杰的父親給孩子換上亮一點的燈泡以方便孩子寫作業。她還為彭杰爭取到了500元的春蕾助學金,就這樣,在學校和家庭的緊密配合下,彭杰的成績漸漸好起來。
從此這個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上了陳麗娟,也愛上了她的語文課,作業字跡漂亮了,成績提高了。“這里的孩子很需要我!”陳麗娟坦言,學生的需求就是她工作的動力。她也被評為“福州市優秀班主任”。
愿為農村教育傾盡全力
陳麗娟本有機會到城市工作,卻堅守在外口小學教書;她收入不高卻把錢省下來給學生買學習生活用品;她沒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卻讓孩子都愛上課堂。
2005年,陳麗娟認識了同樣在農村小學任教的陳斌老師,兩人志同道合,結成伉儷。 陳麗娟對鄉村教育的執著付出也因此有了志同道合的支撐。不久,陳麗娟接任了三年級(2)班——這個讓所有老師頭疼的班級。為了課堂上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她多次忍住懷孕的種種不適,卻永遠失去了腹中才6個月大的孩子,直到今天她都未能如愿孕育自己的孩子。
倉山區盤嶼小學是陳麗娟剛畢業時曾任教的一所偏遠小學。到這所學校的頭一年,她就聽說有女老師分配到這所學校,到學校看了一眼,就再沒出現。很多年了,只有陳麗娟一個女老師留了下來。頭一年的考核課上,陳麗娟精彩的講課、優美的板書得到一致好評,領導想調任她到中心校工作。可是,校方卻極力挽留。在征詢陳麗娟的意見時,她淡然地說:“一切服從組織分配,我愿為農村教育傾力。”當同事陸陸續續離開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奔向繁華的城區小學,陳麗娟卻泰然處之。
陳麗娟說:“現在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學校的校舍能夠早日完成改造,讓孩子們離開活動房早日進入寬敞的新校舍。”
( 謝薇/文 王光華/攝)

給孩子削鉛筆

課堂上給孩子微笑

課前給沒吃早點的孩子帶早點

課間和孩子們打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