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曾建兵吳暉
“科學辦會、節儉辦會、廉潔辦會”,是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從籌備之初就確定的辦賽理念,貫穿這場體育盛會始終。節儉,并不意味著放低要求,節儉還必須精彩,否則再節儉不精彩也是浪費。籌辦青運會以來,行政機構瘦身,辦公設備二手采購,比賽場館、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買”……“少花錢、辦大事,花小錢、辦成事”的“巧婦”作風隨處可見。在節儉辦會中彰顯質樸精彩,青運會的辦會新模式是成功的,由此也開創了大型賽事的節儉辦會新風。
“節儉”成為青運理念
籌辦青運會以來,福州市執委會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關于規范大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籌辦工作意見》精神,努力探索“少花錢、辦大事,花小錢、辦成事”辦會新模式,打造青運會科學高效、節儉勤廉的良好形象。
節儉,就是不講排場,不擺闊氣。青運會的各種文體展示和開閉幕式活動,堅持不請明星“大腕”,讓青年人唱主角,開幕式的近萬名演員以福州本地院校學生為主力軍。青運會開幕式執行總導演董雪海曾多次執導大型晚會,他說:“這么大規模的文體表演,沒有請一位職業演員,首屆全國青運會開幕式還是第一個!”
盡量減少演員的人數,又是節約經費的另一舉措。在開幕式中,抽調的演員多數承擔2~3個節目的表演。團體合練、彩排時間也由通常的3個月縮短到1個月。而閉幕式則以青春夢圓為主題,將之辦成了一場青春派對,大家在“星空”下依依惜別,同樣節儉卻不簡單。
花小錢辦大事
花大錢辦大事,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體現。花小錢辦大事,才真正考驗辦賽方的辦會大智慧,體現大謀略。
為實現少花錢辦大事的目標,福州可謂殫精竭慮。在場館建設和改造中,福州響亮喊出“能用不改、能改不建、科學建設、長遠考慮”的口號,充分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將縣(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一縣一區一場館”的要求與滿足青運會比賽場館的需要相結合,全面推進縣(市)區體育場館建設改造。不僅如此,在體育場館建設改造設計中,還充分考慮滿足群眾健身需求、賽后的使用與商業開發等因素。
此次青運會,福州市屬比賽場館15個,其中有5個是改造的。新建的海峽奧體中心填補了福州乃至福建省缺乏大型場館的空白,使福建省具備申辦全國以及國際賽事的條件。青運會賽后,這些比賽場館將對外開放,由此豐富市民文化體育生活。
凡是去過首屆全國青運會主新聞中心的記者,無不被那里的寬敞明亮、美觀大氣所折服。其實,里面很多家具家電、辦公用品等物品,都是臨時的或者二次利用,不少還是南京青奧物資“再上崗”。數字顯示,僅節約辦公用品經費一項,青運會就省出了2100多萬元。
“臨時性”特色還體現在賽事器材上。在承辦青運會主賽區14個大項目中,青運會福州市執委會采購競賽器材262種、34592件,輔助器材627項、26343件,對于競賽器材,只要符合要求的,一概“能借不租,能租不買”。青運會福州市執委會臨時辦公場所,則是租用原金山工業區管委會大樓一至三樓。
此外,在場館建設過程中,也是盡可能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力求環保綠色節能,僅海峽奧體中心就采用30多項新材料、新工藝,盡量降低場館運營成本。
不花錢也能辦成事
不花錢也辦成事,體現了青運會節儉辦會的獨具匠心。“青運村依托房地產開發的、已出售未交付的商品房,作為比賽運動員、教練員等臨時性駐地。”福州市執委會場館建設部副部長吳正顏說,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專門建設運動員公寓造成浪費。
眾人矚目的青運火炬傳遞,從火炬點燃到歷時3個多月的傳遞頗有新意:火種采集、火炬傳遞終點匯聚等采取實體方式進行,火炬跨省和地市間的傳遞采取網絡方式進行。這種“兩頭實、中間虛”的火炬傳遞方式,不僅適應網絡新特點和青年特點,而且推進環保低碳的理念,更實現節約資金和人力成本的目標。
青運火炬傳遞、商品房成為臨時駐地,雖然沒花錢,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整個賽事的精彩進行,各項工作都高效完成。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成員、局長助理、組委會副主任高志丹在回顧本屆青運會各項主要工作時,首先夸贊的就是青運會節儉惠民,開創新風,“這種理念,具有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青運會閉幕式上,下屆青運會承辦城市山西太原市有關領導明確表示,本屆青運會節儉辦會的經驗值得借鑒,下一步他們將專門向福州“取經”。
花小錢辦大事,是青運會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事實證明,只有節儉辦賽,才會贏得運動會在市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正因為如此,福州必將秉承“節儉”這一理念,并將其作為一種制度、一種習慣堅持下去,不斷演繹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