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百日攻堅”以來,張小玲心里的那根弦一直繃著,作為倉山區環境監測站的站長,她領著同事每天發布三次倉山區的空氣質量數據。昨日,她打開手機微信,向記者介紹:“這些數據準時發布在倉山區環保工作相關的微信群里,各部門可以根據數據,采取相應的措施。”
“百日攻堅一半以上的項目在倉山區,所以工地特別多,這很容易對PM10和PM2.5指數產生影響,我們實時跟蹤發布監測數據,有助于加強對建筑工地的管理。”張小玲說,“平常的日子里,是一天發布三次。一旦啟動輕微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那就要每小時發布一次空氣質量數據。我們還經常根據空氣質量變化的趨勢,給全區作出空氣污染預警,以及空氣質量的趨勢分析。”
1998年,張小玲從福建省農科院調到倉山區環保局監測站工作。當時的環保監測站非常簡陋,只有一些采樣的儀器,工作人員都是帶著儀器去采樣,再把樣品送到市環境監測站分析。1999年,倉山區環境監測站從零開始,建起實驗室。現在,倉山區環境監測站已可以監測56個項目,其中水34項、空氣和廢氣17項、噪聲5項。倉山區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已達到5個,其中國控1個,市控4個。
“各個區的污染類型都不同,我們根據倉山區的特點,建立起相對應的監測能力。”張小玲說。目前,倉山區環境監測站不僅負責全區大氣、水、噪聲等環境監測,還負責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和居民投訴環境問題監測等等。
張小玲等監測人員常常趕赴第一現場采樣。有一次,群眾反映倉山聯建新苑工地附近的內河出現死魚。現場沒有路燈,下著傾盆大雨,監測人員連夜查找死魚,現場采樣監測,進行死魚原因的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還有一次,執法人員查到一家“黑電鍍”企業,監測人員立即前往現場連夜采樣加班分析,監測數據成為執法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