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膽創新當好改革先鋒
倉山區以自貿區建設為“試驗田”,在制度創新上做了大量探索。
利嘉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自今年1月對外試營業以來,展示交易來自歐洲、大洋洲、美洲、亞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種商品,涵蓋母嬰、保健品、乳制品、酒水、飲料、生鮮等品類。由于這些商品從原產地直接進口,并在保稅狀態下進行展示交易,售價普遍比市場價低20%~30%。
我區自貿片區南臺島區塊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創新、會展專業化服務和商品展示交易,該區塊也是福建自貿試驗區中唯一不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的區塊。享受到政策紅利的不僅僅是企業。保稅展示交易業務實行先銷售后繳稅模式,不僅提高了通關速度,也大幅降低了企業資金占用成本,最終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購買到原裝進口且價格優惠的商品。除了貿易體制創新,南臺島區塊還積極推進投資、貿易等領域的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活力。
金融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在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方面,南臺島區塊引進195家金融和類金融企業,打造“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中心。該區塊還重點圍繞各類投資基金、互聯網金融、融資租賃三大主業,集中力量建設兩岸基金基地、互聯網金融產業園和融資租賃產業園。該區塊還引進了全國第一家新三板上市的融資租賃公司,成功注冊落地全國第一家臺資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全省自貿區第一家總行級離岸金融服務分中心和兩岸金融服務中心、資產托管中心。
在創新體制機制的同時,去年以來,我區還大力復制和推廣省市機制體制創新成果,讓企業充分享受自貿區釋放的政策紅利。截至目前,自貿區福州片區管委會出臺的33項86條試驗任務中,該區已承擔14項23條;福州自貿片區推出的77項體制創新舉措中,該區職能部門承接范圍內的已全部復制推廣。
一年來,福州自貿片區南臺島區塊共完成注冊企業2871家,注冊資本總額176.94億元人民幣,其中,內資企業2816家,注冊資本總額164.29億元人民幣;外資企業55家,注冊資本總額12.65億元人民幣。
我區正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擴大有效供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積極引導自貿區內各類基金、投資性公司等民間資金參與到全區開發建設中來,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區政府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利用融資租賃解決傳統中小塑膠企業的技改和產業升級問題,同時在進行一些外資醫院、養老院項目的招商和洽談。
二、集聚整合優化產業結構
我區在供給側改革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助升級,以技改促發展。在新祥龍鞋業、天福鞋業等倉山現有的200多家塑膠企業里,經常會出現市福塑科學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超和他的團隊身影。這些專家受倉山區所托,為企業“把脈”,看哪些具備技改提升的條件。
臚廈、葉下和天福3個村因為塑膠鞋遠近聞名。經過20多年的發展,倉山擁有300多家塑膠企業,年產值達到200多億元,塑膠業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產自這里的沙灘鞋、時裝鞋和拖鞋等鞋類產品,更是廣泛出口到非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不過,不少企業因工藝落后,設備陳舊,存在安全隱患。
去年下半年,我區拉開塑膠行業整治大幕,對130多家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企業實施了搬離和關停。該區希望通過技改,推動現存200多家企業轉型升級,讓福州的這一傳統產業走得更遠。
近年來,我區通過鼓勵企業實施技改、建立研發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清理“僵尸企業”等舉措,加大現有企業改造提升力度,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僅2015年,全區撥付到企業的研發、技改等扶持資金就達到3500多萬元。
金山投資區和市高新區倉山園兩大工業園區推進土地集約利用,用工業園區騰籠換鳥做“除法”,有效盤活資源,打造園區升級版。橘園洲工業區里,曾經“日進斗金”的福建山亞開關有限公司廠房,在經營持續下滑的緊要關頭積極謀求轉型,打造成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短短4個多月時間,已吸引50多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項目入駐。而以“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為核心業務的“中國·福州(倉山)互聯網+產業園”,自去年12月開業以來,已吸引16家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入駐,并成功舉辦電商產品推介對接會等多場專題活動。
通過騰籠換鳥,提高了容積率,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大幅提高了園區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去年,兩大工業園區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3.21億元,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7.65億元,兩項指標同比均呈現兩位數增長。
今年,我區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壯大主導產業,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進“優二進三”,推動電子信息業、生物醫藥業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此外,還將加大對企業的技改扶持力度,加快企業升級改造步伐,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全區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