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乞巧文化精髓,2025年8月24日上午,由倉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中共倉山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倉山區城門鎮人民政府主辦,倉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村少年宮、倉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助學支教志愿服務支隊、倉山區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倉山區城門鎮文化站、倉山區城門鎮教育辦、倉山區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鄉村少年宮、福州市城門中心小學、倉山區悅享青少年活動中心志愿者服務隊承辦的“童心傳承聚鵲橋 乞巧筑夢渡星舟”——2025年“我們的節日·七夕節”暨“強國復興有我”倉山區主場城門專場活動在倉山區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
在“七夕節知識科普”環節,民俗老師為孩子們系統講解了七夕節的起源與文化脈絡。從星宿崇拜溯源,講述牛郎織女傳說如何演變為象征愛情的節日,并闡釋"七夕"之名與乞巧習俗的關聯。民俗老師還結合歷史典籍,介紹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喜蛛應巧等傳統習俗,展示應節食品巧果、五子飯的寓意與制作工藝,并選取《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秦觀《鵲橋仙》等經典文學作品,解析古人如何通過詩詞賦予節日浪漫想象。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孩子們了解到七夕不僅是"中國情人節",更承載著古代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農耕社會對自然時序的敬畏。
接下來就是游園會環節,在“七夕斗巧”游戲中,民俗老師用蓮藕示范古法乞巧的做法,孩子們圍坐案前,屏息凝神地將細針逐一穿過藕孔,爭相成為首位串起七針的“巧手”,贏取寓意聰慧的小獎品。“一箭傾囊”游戲中,孩子們挽弓搭箭瞄準靶心,射中環數者即可解鎖神秘獎品。最后在“書巧意”游戲中,孩子們在素箋上書寫“乞巧”心愿,或添繪鵲橋星漢,或點綴流蘇穗子,將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意相融。當三枚活動印章集齊,孩子們手持自制的巧飾與書簽滿載而歸,在層層遞進的民俗體驗中,觸摸著千年乞巧文化的溫度與意趣。
此次活動通過“溯其源、明其韻、踐其趣”的方式,讓典籍中的七夕躍然眼前,豐富的游園活動能讓孩子們沉浸式感受節日氛圍,引導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更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厚植家國情懷。
來源:“倉山微文明”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