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央視網報道,福州市日前在全國率先取消安全教育平臺打卡,這一消息引起全國關注,網友紛紛點贊。一石激起千層浪,廈門、泉州、成都、濟南、廣州等多地紛紛下發通知,取消中小學、幼兒園安全教育平臺打卡的強制要求。這一良好的開端,能否打住打卡之風呢?
“強制完成”“完成率納入教師和學校評比”“學習內容超出學生實際知識水平”“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在安全教育平臺App打卡,一直被質疑是形式主義。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沒有手機和電腦,要完成高頻率的打卡任務,只能由自己代勞,甚至還需要擺拍,共同完成“演出”;對老師來說,打卡是一項硬指標,統計完成數據、逐一通報未完成學習的人員名單,占用了大量時間;對學生來說,他們不僅沒有學到有效的安全知識,也會因為從小受到形式主義的影響,形成錯誤的思維方式。可見,打卡式的安全教育,除了怨聲載道,沒有實質性成果。
此次福州率先叫停,正面回應了老師和家長的呼聲。我們在叫好的同時,也必須反思,這一讓老師、家長、學生焦頭爛額的做法,何以存在這么久?近年來,學校的社會職能被過度挖掘,相關部門試圖通過學校實現治理意圖,從反詐宣傳到強制下載各類App,再到微信群里各式各樣的打卡、接龍,不一而足。
現在,多地教育部門明確取消安全教育平臺強制打卡,是對此前做法的糾偏,但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終止。事實上,很多家長也理解,安全教育平臺的初衷,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安全教育應該有,但不能簡單地打卡,還可以通過上專題課,舉辦知識競賽、文藝節目、安全演練,以及參觀實踐基地等豐富多彩的方式進行安全教育,肯定比在App上打卡有效得多。
歡呼之余,家長們也應意識到,叫停“安全教育平臺”強制打卡的舉措,并不意味著可以徹底松綁。安全事故的發生沒有指定地點,安全教育也從來不分時間場合,沒有了“家庭作業”,但幫助指導孩子防范身邊的風險,依舊是家長日常之責。
誠然,取消安全教育平臺強制打卡,只是破除形式主義的一小步。其實,名目繁多的打卡任務又何止于校園?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上,為了簡化流程、應付檢查,用“簡單化”“一刀切”的方式處理事情,處處留痕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各類繁瑣的手續和審批程序,是否真的有必要?大動干戈的面子工程最終是否真的惠民?那些漂亮的總結和報告是否真的言之有物?我們不妨結合開展主題教育,聽一聽群眾聲音,看一看工作實效,對花樣百出、名目繁多的形式主義來個“大掃除”。(來源:福州新聞網? ? ? 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