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洲古鎮航拍圖。
福州坊間,有著“北有三坊七巷、南有螺洲古鎮”的說法。三坊七巷已成城市名片,螺洲古鎮保護如何?這引起了市政協的關注。
今年,市政協將“螺洲古厝人文內涵挖掘與保護”確定為專題協商課題。課題組由市政協分管副主席為指導,文化文史和學習委牽頭,市直有關部門、政協委員、智庫成員及專家組成。目前,課題調研報告已形成。6日,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關注如何有效挖掘和保護螺洲古厝人文內涵。
陳寶琛故居,又名“陳氏五樓”,是花園式名人故居。
古鎮現狀
歷史人文豐富
環境有待改善
課題啟動以來,課題組深入調研了螺洲古鎮。它位于倉山區東南端,歷史上人文薈萃,而且古建筑鱗次櫛比,擁有2處4個點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100多處歷史風貌建筑,主要分布在閩江沿線及陳氏五樓周邊。螺洲歷史人文資源,主要包括宗祠家廟、寺廟宮觀、名人故居、文教書院、碑刻牌坊、近現代辦公及商業建筑群等六大類。
倉山區介紹,古鎮名人輩出,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就有33位進士、171位舉人。此外,這里還出過一大批名人學者。
“陳氏五樓”之一,賜書樓環境清幽。
記者11月6日來到螺洲鎮,看到主干道十字街車流人流混雜,路邊有小商販擺攤,各種纜線有些凌亂,不少老建筑似乎沒人居住,門窗破損。在這里,有一種回到過去年代的感覺。
跟著一群老年游客,記者參觀了陳氏五樓和觀瀾書院。隨后,大家來到名人故居一座接一座的后門埕街,只見這里的古建筑規模宏大,包括陳寶琛故居、王仁堪狀元府等。穿過街區到達烏龍江邊,一幅山水美景赫然出現在眼前,在這里可賞江上船只穿梭,也可遠眺五虎山雄姿。
游客參觀陳氏五樓,了解背后故事。
建言獻策
挖掘古厝內涵 避免資源浪費
在11月6日的協商會上,與會人員表示,螺洲古厝種類繁多、內涵豐富、保存相對完整,積極挖掘和保護其中的人文內涵,有利于維護福州歷史文化名城品牌。
不過,螺洲古鎮保護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古厝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尚未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對《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保護規劃(2018—2030)》的落實沒有出臺具體措施;鎮內新舊建筑夾雜,破壞整體風貌;有些古厝長期閑置,造成資源浪費;有些古厝產權不明晰,保護主體不明確;古鎮基礎設施滯后,鄉土文化宣傳不足。
與會人員認為,應充分調動力量,分階段、有步驟地將螺洲古鎮打造成以文脈寶地、山水景觀、家族文化、憶古懷舊為特色的旅游景區;螺洲古厝人文內涵挖掘和保護是長期的系統工程,可以先行整治螺洲十字街,以良好面貌迎接游客;通過基礎設施提升、市政配套建設、景觀整治、建筑修繕等舉措,呈現古鎮風貌;還原陳氏五樓藏書功能,同時梳理螺洲陳氏名人事跡,組織開展陳寶琛學術研究;開發觀瀾書院功能,打造書院文化展示館,擇機申報文保單位。
課題調研報告也提出了眾多建議,比如組建螺洲古厝保護開發專家團隊,成立螺洲文化宣傳志愿者隊伍,增強居民文保意識;出版螺洲系列叢書,介紹古厝文化;規劃古厝精品線路,提升旅游品牌。
參天大樹下,螺洲天后宮散發濃郁歷史韻味。
部門回應
整治鎮容鎮貌 盡快著手實施
倉山區在會上表示,螺洲鎮近期將在十字街及周邊區域,參照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全面開展基礎設施提升、市政配套建設、景觀整治等工作,拆除不和諧建筑;下一步,引入旅游度假、休閑娛樂、溫泉康養、文化創意等產業,逐步將螺洲打造成以文脈寶地、山水景觀、溫泉康養、休閑娛樂為特色的古鎮旅游區。另外,全面展現螺洲籍著名經濟學家事跡、占地500平方米的陳岱孫紀念館正在建設,預計年內完成。
市文旅局、市名城委也分別對協商課題予以回應。
精美構件裝飾之下,古厝愈加靈動起來。
(來源:福州晚報記者毛小春/文 見習記者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