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管齊鳴萬音和,聲色飛揚韻味長。”有一種聲音可以穿透你的雙耳,有一種聲音可以震撼你的心靈,聽,它正悠揚婉轉地盤旋在倉九小的上空。今天(30日)上午,倉山區第九中心小學1020位學生集中操場共同吹奏,是目前福州市唯一的“千人巴烏”演出形式。一年級音階展示,青澀可愛;二年級《我和你》,溫馨動情;三年級《金孔雀輕輕跳》,活潑靈動;四、五年級《龍的傳人》,堅定有力。長音、吐音整齊劃一,氣息、指法靈活運用,悠揚的曲調通過孩子們手中小小的巴烏響徹校園上空,余音裊裊,十分動聽。
“吹巴烏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在家里每天都會練,聽著自己從吹得不好聽到熟練。”四年級六班的學生謝泓霞說。作為福州市首個巴烏普及校,倉山區第九中心小學以巴烏藝術教育為載體,從2019年9月份開始,每周開設一節巴烏課程,組織全校學生共學,引導孩子們在體驗巴烏的音色美、藝術美的過程中,提高音樂素養。
本次活動特邀倉山區教育局德育科科長王斌、倉山區教育局德育科副科長李芹、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秘書長薛瓊、倉山區文聯主席林曦、倉山區音樂家協會會長史躍進、民族器樂協會會長翁惠娜蒞臨指導。
巴烏音聲聲入心,巴烏情情深意長。千人巴烏吹奏,不僅展示了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也是對即將到來的“牛年”最精彩的賀歲禮。期待未來每一次吹奏巴烏的美好體驗,與倉九娃們環環相扣。
巴烏,屬竹管銅簧樂器,流行于云南省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貴州省黔東南和黔南等地。巴烏用竹管制成,有七個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制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在民間,巴烏常用于獨奏、合奏或為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它獨具民族風格,極富民族色彩,吹奏起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愛。哈尼族人人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用巴烏來表達情意或追憶往事。
(來源:倉山區第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