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到了,位于福州倉山區螺洲鎮的陳岱孫紀念館又迎來不少師生,自去年11月開館至今,這里儼然成了“學霸打卡點”。
近兩年,福州倉山區先后建成22座村博物館,并免費開放,一批古厝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老倉山”的新名片,也成為周邊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教育審美的課堂、游客了解倉山文化的窗口和平臺。
重現學霸風采打造研學基地
陳岱孫紀念館位于倉山區螺洲鎮陳氏五樓,陳氏五樓是帝師陳寶琛的故居,是省級文保單位。去年,借著陳岱孫誕辰120周年的契機,紀念館落戶陳氏五樓,大量珍貴的私家照片、來往手札、歷史文獻,重現“學霸男神”宗師風儀,展現倉山人杰地靈。
一走進紀念館,就能看到白墻上掛著陳岱孫的名言——“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書”,這是他一生的寫照。
陳岱孫出生于螺洲,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他顏值高、學問高,擅長籃球、網球、高爾夫、游泳、打獵、跳舞,紀念館中展示了他多張生活照,西服筆挺、干凈素雅,是學貫中西的大師。他終身未娶,80多歲堅持上講臺,95歲仍主持博士生答辯。他曾在清華大學讀書、從教,又到北大教書,為此,紀念館的東西主展廳,一個是“弦歌清華”,一個是“傳經北大”。二樓還有“陳岱孫影音室”“陳岱孫格言室”“陳岱孫學術室”,全面展現其造詣。
螺洲鎮黨委宣傳委員鮑浛斌說,陳岱孫紀念館建成后,古厝得到了有效使用,有利于更好地保護,也為游客提供了一扇朝圣螺洲文脈、瞻仰螺洲名賢的窗口,還有望打造為福州中小學生的研學基地。
古厝活用盤活文化遺產
古厝變成學霸紀念館,游客既能看古厝,又能緬懷先賢。同時,還能鞏固倉山區與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合作,促進“產學研”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實現深度融合,為福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倉山古厝多,重煥生機的不只陳氏五樓。2019年,倉山區啟動村博物館建設,如今已建成22座村博物館,其中,陽岐嚴復紀念館、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林森紀念館等9座村博物館是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而來的,在盤活文化遺產的同時,為古建筑注入新生命,讓優秀文化資源“傳下去,活起來”。
同時,倉山區積極探索村博物館的發展模式,計劃對已開放的村博物館配套講解員,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將博物館文化資源與青少年道德教育、黨員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開辟有倉山特色的中小學生游學線路及黨員教育活動基地。倉山區還將對已建成的博物館開展評星掛牌,推進博物館事業穩步發展。
多元共建振興鄉村
近年,倉山區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鼓勵和引導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通過共建、捐贈、藏品展出等形式參與建設,引入專業化的社會力量,承擔村博物館的日常業務運行,激發村博物館的文化活力,更好地發揮村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倉山區還通過掛牌,引入春倫茉莉花茶博物館、建盞建窯藝術館、大漆藝術館、船政文化博物館等,在全區形成村博物館開放矩陣,滿足市民的不同游覽需求。
對于鄉村博物館的建設,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去年12月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配發了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的圖片。他指出:豐富的鄉土資源,承載著一代代人的鄉愁和記憶。建設博物館、美術館,讓后人了解先輩的生活生產方式,有助于汲取創造精神,以新的創造延續鄉土文脈……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利用鄉土資源求發展,正成為村民的企盼,博物館是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力量。這不僅對促進鄉土資源保護、促進當代文化創造、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有重要意義。
另一位博物館行業專家也曾評價,倉山區的多元共建模式解決了“博物館誰來運營、如何長期堅持”的問題,所以能讓村博物館形成一定規模,給文化愛好者帶來更多的文博福利。
(來源:海峽都市報記者陳燕燕/文 毛朝青/圖 通訊員倉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