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參觀林文忠公祠。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世人的目光聚焦福州,福州的古厝再次驚艷世人。
在福州,每個區縣(市)都有豐富的古厝資源,而每個地方的古厝又有各自的個性特色,每座古厝都飽含著厚重雋永的光陰故事。
如何讓古厝不在歷史中消沉,更好展示出它們獨特的魅力?這些年來,福州懷著珍愛之心、尊崇之心,頻頻“出招”,最大限度保護和利用古厝,讓古厝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徜徉古厝
如在畫中游在史中醉
風火山墻、青瓦雨檐、雕梁畫棟……自公元前202年無諸在閩地構筑冶城,2200多年來,福州不僅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產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也留下了底蘊厚重的歷史建筑——古厝。
福州古厝特別多。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鼓山鼓嶺、閩安古鎮、嵩口古鎮、琴江滿族村……到市區街頭、郊區野外走一走,總能和古厝不期而遇。
古厝多的原因,在宋代任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鞏的文字里便能找到答案。他撰寫的《道山亭記》中說:“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鉅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意思是,古代福州周邊山上多大樹,有很多手藝精湛的工匠,坊間普通人都喜好夸耀自己房屋大且華麗,就是貧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寬敞。而佛教、道教廟觀更是壯麗。
福州古厝別具特色,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故事,徜徉其間,如在畫中游,在史中醉……你可以在戚公祠,感受戚將軍帶領戚家軍殺得倭寇丟盔棄甲的戰史;在馬尾昭忠祠,了解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艦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往事;在林文忠公祠,傾聽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在開元寺,領略千年古剎之美,從大鐵佛見證先人高超冶鑄技術……
聞名遐邇的三坊七巷,更是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在這坊巷間,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包括著名的沈葆楨故居、林覺民·冰心故居、嚴復故居等,其中15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半部中國近代史”。
2021年3月24日,在閩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坊七巷。他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游客在安民巷立本弄中共福州市委舊址內參觀。
修舊如舊
以“繡花”功夫護古厝
歷經歲月,古厝不可避免地面臨時光的侵蝕,逐漸失去光彩,有的甚至消失在歷史煙塵中……如何珍愛古厝,福州漸成典范。近些年來,福州頻出大招,特別是三坊七巷的修復在全國堪稱樣板。
“十余年來,我們按照‘規劃先行,科學布局’的原則,對古厝‘修舊還舊,保持總體風貌不變,重現歷史’;建設方面遵循‘鑲牙式、漸進式’的步驟,對文保單位進行保護修復。”福州古厝保護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以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為例,修繕時,總是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的歷史原貌,并下“繡花功夫”把握細節,真實反映建筑的歷史信息。
如民國時期跨時代的建筑劉家大院,修繕后,墻上的彩繪融合了清末的雕花風格和當時剛傳入福州的西洋風格。為了做到這點,彩繪工作大部分是由本地工匠完成,建筑手法一脈相承,更好地表現修舊如舊的風格。又如洗銀營巷23號的八仙隔扇門,施工人員把“鋸末兒”加水放在大火上蒸煮燒開,然后用這燒制過的水來粉刷木頭,保持建筑真實的古色。
在保護修復同時,福州古厝集團對歷史建筑“活化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注重對歷史文化的挖掘,把每處老建筑承載的故事講好。
如今的三坊七巷將傳統文化業態、地方特色商業與時尚旅游業態相融合,打造“吃住購行”的旅游產業鏈,形成“街區文旅生態圈”。2015年以來,三坊七巷連續6年成為游客過千萬人次的知名旅游目的地,成為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的一張重要旅游名片。
嚴復故居院內景觀。
科技助力
古厝保護更有效率
三坊七巷的保護,是福州古厝保護的開端,也是縮影。十多年來,朱紫坊、上下杭、梁厝、南公河口等街區的保護修繕與開發運營也在陸續開展。
特別是2019年6月《〈福州古厝〉序》重刊,在福州掀起文物和古厝保護熱潮。2019年11月起,福州全市開展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涉及項目91個、資金176億元。2020年12月開始,全市開展新一輪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對50年以上的古建筑進行全面普查登記、甄別、論證,并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進行復核,擬新核定公布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并加以保護修繕和利用。2019年、2020年,福州市檢察機關開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福建高院研究制定出臺《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司法保護的十項措施》,在福州先試先行。司法部門介入文物保護第一線,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重要影響。
不僅如此,在推進古厝保護工作時,福州開始注重依靠現代科技。
現在,登錄福州歷史建筑保護管理系統,即可一目了然福州全市已公布的671處歷史建筑分布在哪里。在該系統上的福州市地圖上,密布著小圓點,每一處都是歷史建筑的位置所在。點開,便能查看建筑檔案、現狀信息、規劃信息等。
“從普查認定,到保護修繕、活化利用等,歷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均納入這張‘圖’,我們可以直觀地掌握這些建筑的情況,從而對它們進行巡查、追溯、管理。”市名城委負責人介紹,除了全市已公布的歷史建筑,還有1100多處古建筑被納入該系統。目前,這些建筑的檔案信息還在不斷更新完善。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能實現各級多端互動,提升歷史建筑和古建筑的日常監管效率。
位于螺洲古鎮的陳寶琛故居。
還厝于民
古厝“活”起來“火”起來
光修繕還不夠,古厝只有“用”起來,才是最好的保護。而讓古厝“活”起來,福州的做法是,“還厝于民”。
繼三坊七巷之后,這幾年,上下杭、煙臺山、梁厝等街區也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
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不少修復后的古厝入駐了商家,歷史建筑與現代商業逐漸融合;在三江口,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古厝、古街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成為市民和游客打卡拍照的新去處。此外,還有許多古厝正變身為公共服務場所,靈響路46號就是其中精品案例的代表。
靈響路46號是福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始建于明代。古建筑修繕開放之后服務于社區公共文化。如今,大門兩側掛著多塊牌子,包括南街街道綜合文化站、鼓樓區文化館南街街道文化站分館、靈響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福建省詩歌朗誦協會南街活動點、鼓樓區書法家協會創作基地、鼓樓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創作基地等。一年多來,附近居民在這里閱讀、寫字、繪畫、健身、聽非遺講座……古厝有了更多居民的足跡和印記,重新煥發了活力。
目前,福州各區都有一兩處古厝修繕后用于社區公共服務的案例:臺江中平路黃培松故居修復后成了福州市美術館新館;省級文保單位林森公館辟為全公益兒童繪本館;省級文保單位匯豐銀行舊址、市級文保單位獨立廳分別成為文化館、煙臺清風書場等公益性文化場所;市級文保單位濂江書院成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不僅如此,在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中,福州越來越注重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用新理念和新技術讓古厝煥發出活力。比如林覺民·冰心故居進行了展陳提升改造,將大量的歷史信息濃縮到現代化的展陳中,為故居留出足夠的欣賞空間。
我們欣喜地看到,福州這座城里越來越多的老宅子、老街區綻放出新的光彩。相信,在這樣的保護利用力度下,福州古厝“前世”說不盡,“今生”更出彩。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陳丹/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