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熠熠生輝。記者 葉義斌 攝
時序輪替中,奮進身姿始終不變;發展歷程上,前進步伐勢不可擋。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30年來,倉山區廣大干部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努力把倉山建設成為福州繁榮、美麗、開放、文明的南大門,實現從邊緣郊區到中心城區的華麗蝶變,一個現代化國際城市先行示范區從夢想走進現實。
海峽奧體中心氣勢恢宏。 記者 陳暖 攝
兩江環抱,青山綠水,繁花似錦。放眼被稱為“瓊花玉島”的倉山,處處都是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南江濱生態公園等公園風景如畫,浪漫洋氣的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美麗的陽岐風貌區刷爆朋友圈,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海峽奧體中心等地標建筑熠熠生輝……
時光退回到1990年,這里還是另一番模樣,僅9.33平方公里的面積里,只有兩座跨江大橋,14條主干道總長約34.7公里。全區僅有區屬集體企業和街道集體企業101家,工業總產值6099萬元,商貿服務業布局、規模、檔次都處于較低層面。
清華附中福州學校打造全國一流基礎教育示范學校。記者 葉義斌 攝
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簡稱“3820”戰略工程),擘畫發展藍圖。巨變開始在倉山這片土地上發生。1996年,福州市區劃調整后,倉山區域擴大至整個南臺島,陸地面積變為142平方公里。這一年,倉山先后建成黃山高科技農業示范點和一些畜牧、蔬菜、水產、水果、花卉產業基地,開辟三叉街和首山學生街周邊兩個商貿中心帶,全區“三資”企業總數比1989年增長2.54倍,出口交貨額居全市區縣第四位。次年,倉山區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民營企業從5家增至148家,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山工業園橘園洲片區打造千億級智能產業園。記者 林雙偉 攝
進入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倉山速度”不斷刷新。福州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文明示范區、自主創新示范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福州東部片區)、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八區疊加”戰略機遇在此融合,瓊花玉島日新月異,昔日的閉塞郊區、落后郊區、破舊郊區、貧困郊區變為核心之區、活力之區、品質之區、幸福之區。
看經濟實力,地區生產總值從1996年的35億元增長到2021年突破千億元大關,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金山工業園區改造升級加快推進,三大產業比例從1996年的10.71∶59∶30.29優化為2021年的0.2∶40.1∶59.7,智能產業、生物醫藥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智能產業“兩園四鎮”、生物醫藥產業“一核雙區,三園兩中心”的發展格局粗具規模。倉山區還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等榮譽。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打造現代化國際城市窗口。記者 林雙偉 攝
看發展活力,“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五年來推出自貿區改革創新舉措103項,其中6項被評為全國首創、6項在全省復制推廣。R&D經費投入總量和投入強度連續5年保持全市前3位,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37家,建站數居全市第一。高新技術企業達436家,總數居全市第二,是2016年的4.79倍。
陽岐歷史風貌區成為市民新的打卡點。記者 林雙偉 攝
看城市品質,新區建設和舊屋區改造組團式、成片式推進,金山片區、奧體片區等重點區域實現從郊區到現代化新城區的蝶變。20座跨江大橋飛架南北,38條城市干道星羅棋布,已開通運營的地鐵1號線、2號線、5號線,以及在建的4號線、6號線等在此交會。流花溪等42條內河縱橫綿延110公里,淮安、馬杭洲等濕地景觀如詩如畫,江心公園等17座生態公園綠茵環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平方米,全國綠化“百佳縣區”、省級生態區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作為南臺島東西向軌道交通骨干線,地鐵5號線一期開通運營,倉山居民出行更方便。記者 陳暖 攝
看人民生活,五年來,區級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55%,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21所,新舉辦公辦幼兒園19所,新增學位3.19萬個,新增市婦幼保健院新院、愛爾眼科等301家醫療機構,建成區社會福利中心和14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區現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實現社區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增業務用房超1萬平方米,家門口看病、就醫、養老成為現實。倉山區還獲評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新時代新征程,倉山區廣大干部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一張藍圖繪到底,奮發有為干事業,不斷開創現代化國際城市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嶄新局面,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倉山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三江口生態公園如詩如畫。記者 葉義斌 攝
林若菡圖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王玉萍 通訊員 倉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