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
食源性疾病的常見癥狀是惡心、嘔吐、胃痙攣和腹瀉。然而,不同類型的食源性疾病的癥狀可能有所不同。癥狀有時可能很嚴重
,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高危人群:老年人,孕婦,小孩子,免疫系統因糖尿病、肝病、腎病、器官移植或HIV/AIDS等疾病或接受化療或放療而減弱的人,孕婦。
常見食物中毒病菌的癥狀及來源
金黃色葡萄球菌:
癥狀在接觸后30分鐘至8小時開始:惡心、嘔吐、胃痙攣,大多數人也有腹瀉。常見食物來源:處理后未煮熟的食物,如肉片、布丁、糕點和三明治。
副溶血性弧菌:
暴露后2至48小時出現癥狀:水樣腹瀉、惡心、胃痙攣、嘔吐、發燒、發冷,常見食物來源: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尤其是牡蠣。產氣莢膜梭菌:
暴露后6至24小時出現癥狀:腹瀉、胃痙攣,通常突然開始并持續不到24小時。嘔吐和發燒并不常見。常見食物來源:牛肉或家禽,尤其是大塊烤肉;肉汁;干的或預煮的食物。
沙門氏菌:
暴露后6小時至6天出現癥狀:腹瀉、發燒、胃痙攣、嘔吐。常見食物來源:生或未煮熟的雞肉、火雞和肉類;雞蛋;未經巴氏消毒的(生)牛奶和果汁;生水果和蔬菜。
其他來源:許多動物,包括家禽、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以及嚙齒動物 (袖珍寵物)。
諾如病毒:
暴露后12至48小時出現癥狀:腹瀉、惡心/胃痛、嘔吐常見食物來源:綠葉蔬菜、新鮮水果、貝類(如牡蠣)或不安全的水
其他來源:感染者;接觸帶有病毒的物品表面肉毒桿菌:
暴露后18至36小時開始出現癥狀:復視或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口齒不清。吞咽呼吸困難,口干,肌肉無力和癱瘓,癥狀從頭部開始,隨著病情惡化而逐漸下降。常見食物來源:自制的罐頭或發酵食品。
彎曲桿菌:
暴露后2至5天開始出現癥狀:腹瀉(通常為血性)、胃痙攣/疼痛、發燒常見食物來源:生的或未煮熟的家禽、生的(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水
環孢子蟲:
暴露后1周開始出現癥狀:水樣腹瀉、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胃痙攣/疼痛、腹脹、脹氣、惡心和疲勞。常見食物來源:生水果或蔬菜 和草藥。
李斯特菌:
暴露后1至4周開始出現癥狀:孕婦通常會出現發燒和其他類似流感的癥狀,例如疲勞和肌肉酸痛。懷孕期間的感染可導致新生兒嚴重疾病甚至死亡。其他人(通常是老年人):除了發燒和肌肉疼痛外,還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精神錯亂、失去平衡和抽搐。常見食物來源:軟奶酪、生豆芽、甜瓜、熱狗、肉醬、熟肉、熏海鮮和生(未經高溫消毒)牛奶。
如何診斷食源性疾病?
1. 感染通常通過確定致病微生物的實驗室檢測來診斷。2. 通過在實驗室培養糞便樣本并鑒定在瓊脂或其他培養基上生長的細菌,可以發現彎曲桿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等細菌。
3. 寄生蟲可以通過在顯微鏡下檢查糞便來識別。4. 病毒更難以識別,因為它們太小而無法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并且難以培養。通常通過測試糞便樣本中表明存在特定病毒的遺傳標記如核酸等來識別病毒。預防食物中毒的4個步驟:
1保持清潔:在準備食物之前、期間和之后洗手和工作臺面。細菌可以在廚房周圍的許多地方存活,包括您的手、餐具、砧板和臺面。
2生熟分開:將生肉、家禽、海鮮和雞蛋與即食食品分開。使用單獨的砧板,讓生肉遠離購物車和冰箱中的其他食物。
3做熟食物:將食物烹調至合適的溫度以殺死有害細菌。
4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將冰箱保持在-4°F或以下。在烹飪后2小時內冷藏剩菜。食物中毒的幾種癥狀食物中毒的癥狀通常包括腹瀉、嘔吐、胃部不適或惡心。會有發熱、脫水,導致口干和喉嚨干燥、站立時感到頭暈、小便不多。
網購食品關注啥?
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甚至菲律賓芒果干、意大利通心粉等國外食材,如今只要輕點鼠標,就能在網上買得到。近幾年隨著網購食品市場的不斷升溫,網購食品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專家建議,網購食品時應查看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盡量買大企業生產、正規品牌的商品。如果商品價格如果低于平時購買價格的一半以上,就要慎重購買。網購食品到貨后,應注意看食品包裝標識是否齊全,是否標明商品名稱、標識、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等,同時要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來源: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