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群一心共治 鄰里守望相助
倉山區三叉街街道深化近鄰黨建,繪就基層治理新畫卷
黨員帶頭作表率,無物業小區舊貌換新顏,鄰里互幫互助一家親;老舊小區黨支部牽頭,居民的停車難等問題一個個解決……近年來,倉山區三叉街街道持續深化區“123”近鄰黨建工作體系,通過組織引領黨員帶頭,聯動多方力量,攜手破解小區“疑難雜癥”。和諧的黨群關系、溫暖的鄰里情誼,讓轄區內的小區充滿濃濃的人情味,社區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居民在三叉街街道長者食堂里點餐。記者 王玉萍 攝
推行“一心四聯”工作法
家園更美人情味更足
“我是租戶,沒想到在小區黨支部的組織下,居民3天給我家捐了8880元。”11日,租住在聯邦新城小區的林女士感激地說。
林女士10歲的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治療費用高,家庭經濟負擔較重。得知情況后,聯邦新城小區黨支部第一時間在支部群和業委會群里發起愛心捐助動員,得到小區居民響應。
“捐款者中,有社區書記,也有家庭比較拮據的居民,一筆筆捐款,讓我們看到了鄰里一家親的真情實意。”小區黨支部書記蔡長淦說。
鄰里和諧,守望相助,跟小區推行的“一心四聯”近鄰工作法分不開。三叉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聯邦新城逐步形成“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組長+黨員示范戶”的治理體系,通過黨建引領這個核心,聯聚鄰里賢能、聯接鄰里情誼、聯合鄰里力量、聯筑鄰里文化,以項目化運作推動小區治理提速增效,在密切黨群聯系中實現“零距離”服務。其中,作為工作法中最大亮點的“微公益”,由小區黨支部發起,采取政府補一點、社會籌一點、居民湊一點的方式推動小區建設發展、鄰里愛心資助等,受到居民積極響應。
在“一心四聯”近鄰工作法的推動下,居民爭當家園治理的主人翁,積極參與小區環境衛生整治、停車場硬件改造升級、疫情防控等工作。如今的聯邦新城,不僅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
黨組織牽頭升級改造硬件
老舊小區停車難有效緩解
走進三叉街街道湖畔社區鑫高新苑,只見小區出入口兩側的停車位上整齊停放著數十輛車。幾個月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模樣:小區出入口狹窄,路面停車雜亂無章,居民頗有意見。
湖畔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鑫高新苑有居民樓6座,總戶數292戶,總人口996人。由于是小區建設時間較早,當初未規劃機動車停車位,導致路面停車雜亂無章,且小區進出口較為彎曲狹窄,僅能容一輛車單向行駛,“一旦對向有來車就需要緊急避讓,不僅停車難,車輛進出小區也極為不便”。
積極踐行“遠親不如近鄰”理念,今年5月,湖畔社區黨委牽頭組織物業服務機構、居民代表等召開聯席會議,在充分征求小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對這個老舊小區內部和周邊停車場進行升級改造,重新鋪設路面、規劃車位、完善停車場標識、增設小區門口停車位……
伴隨著工程的陸續完工,居民的心里美滋滋的。“小區門口兩邊的停車場增設了近70個停車位,出入口也拓寬了,小區再也不堵,心情舒暢了很多。”居民劉先生說。
覆蓋“15分鐘生活圈”
長者食堂暖胃又暖心
午飯時分,位于湖畔路17號濱海首府的三叉街街道長者食堂飯菜飄香,附近的長者們一邊吃飯,一邊話家常,滿臉幸福。“一個人在家煮飯很麻煩,食堂開張后,我就成為這里的常客,一餐10元錢,菜品很豐富,暖胃又暖心。”李奶奶高興地說。
著力解決轄區老年人最現實、最迫切的“一餐熱飯”難題,三叉街街道按市級示范標準建設長者食堂,并將其作為健全近鄰養老服務體系、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內涵的重要舉措,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助學、助樂、助餐、康養”綜合養老服務,切實增強轄區老年人的歸屬感、幸福感。
“街道長者食堂面積約190平方米,日供餐能力約300人次,可同時接待約60位長者用餐。”三叉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長者食堂采取公建民營模式,針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推出一葷兩素一湯一飯9.9元優惠“長者餐”,自推出以來,深受周邊老人歡迎。“近期約有2000戶居民回遷至周邊新居,街道還設立3個愛心助餐點,老人們也可預約到就近的助餐點用餐,實現長者食堂‘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現在很多孤寡老人都愿意走出家門,與鄰里一起享用健康、優惠的套餐,拉拉家常、噓寒問暖、互幫互助,鄰里間的感情更濃厚了。”上述負責人說。
不僅如此,三叉街街道還計劃構建“中心廚房供應+社區全覆蓋”的暖心服務模式,以長者食堂為中心,將配餐服務輻射至村東、綠島、湖畔、金浦等社區,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優質多元服務。此外,占地3000平方米的街道辦公大樓也在加緊裝修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將于近期搬遷至街道辦公大樓旁,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王玉萍)